首套“41式-1型”炮架的成功下线,让瓦窑堡兵工厂“105项目组”的士气达到了新的高点。然而,林烽深知,一件武器能否真正堪用,图纸上的数据和车间里的静置测试只是第一步,真正的考验在战场,在动态的、粗暴的实战环境中。这套采用了合金钢和折叠设计、成功减重至三百五十斤的炮架,能否扛住火炮发射时那狂暴的后坐力?尤其是在八路军最常作战的山地、丘陵等非平整地形下,它的稳定性究竟如何?这是必须用实弹(哪怕是模拟实弹)来回答的问题。
这天一早,林烽亲自带队,将组装好的“41式-1型”榴弹炮(暂时未安装复杂的瞄准镜,仅用简易瞄具代替)和那套崭新的炮架,运到了瓦窑堡后方一个精心挑选的野外测试场。这里地势略有起伏,包含了一片相对平坦的坡地和一处明显倾斜的山坡,模拟山地攻坚的典型环境。
参与测试的人员除了林烽、老张、王老铁、家泉次郎等核心成员,还包括了炮架设计制造的主要技工,以及牛大力带领的警卫排部分战士负责警戒和协助。气氛严肃而紧张,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那门披着伪装网、昂起炮口的“战争之神”和它身下那套看起来颇为“纤细”的炮架上。
“同志们,”林烽站在火炮旁,声音清晰地传遍测试场,“今天是咱们‘41式’炮架的‘成人礼’!它能不能成为咱们炮兵可靠的‘铁脚板’,就看今天这一哆嗦了!测试目标:模拟山地作战环境,检验炮架在连续射击下的稳定性!我们用重三十斤的训练弹(模拟实弹重量),装填空包弹(产生后坐力但无弹头飞出),进行十发急促射!重点观测炮架位移、结构形变和复位情况!”
“三十斤的弹?十发连射?”王老铁听着就有点肝儿颤,他蹲下身,再次检查了炮架各个焊接点和折叠关节,嘴里念叨着:“俺的老伙计,你可千万顶住啊……”
牛大力则带着几个战士,拿着石灰粉和木桩,在炮架初始位置的后方地面上,仔细地画了一条基准线,并每隔一段距离做了标记,用来精确测量可能的位移。
“第一轮测试,平缓坡地阵地!”林烽下令。
战士们迅速操作,将火炮推上那片相对平坦的坡地,展开折叠大架,将驻锄狠狠踩入地面。老张拿着水平尺,仔细调整,使火炮大致保持水平。
“装填!”林烽亲自担任指挥。
一名装填手抱起一枚沉甸甸的三十斤训练弹,模拟装填动作,另一名战士则将特制的、能产生强大后坐力的空包弹装入炮膛。
“预备——放!”
炮手猛地拉火!
“轰!!!”
一声沉闷而巨大的爆鸣在山谷间回荡!尽管是空包弹,但那瞬间释放的高压燃气产生的后坐力依然惊人,整个炮身猛地向后一坐!所有人的心都随着那一声巨响提到了嗓子眼!
硝烟稍散,牛大力和测量组立刻冲上前去。
“报告!炮架整体后移约三厘米!大架、驻锄无松动,结构完好!”
“好!”林烽微微点头,这个位移量在可接受范围内,“复位!准备第二发!”
“轰!”
“后移累计五厘米!”
“轰!”
“累计六厘米!”
……
连续五发急促射后,炮架累计后移了约八厘米。但令人欣喜的是,每次后坐后,炮架都能在自身设计和驻锄的作用下基本稳定住,没有发生连续的、失控的后滑。折叠关节和主要结构经受住了考验,纹丝不动。
“暂停射击!”林烽示意,“检查炮架状态!”
王老铁和老张立刻带人上前,用锤子轻轻敲击关键部位,检查有无裂纹或变形,仔细检查每一个螺栓和焊接点。
“厂长,没问题!结实着呢!”王老铁检查完毕,长舒一口气,脸上露出了笑容。
“好!第二轮测试,倾斜山坡阵地!”林烽指向旁边那个明显带有坡度的场地,“这才是真正的考验!”
队伍将火炮转移到倾斜阵地上。这一次,架设更为困难,驻锄在斜坡上不易吃上力。战士们费了些劲才勉强将火炮固定好。
“这种地形,最怕射击后炮架移位,甚至侧滑翻倒!”老张忧心忡忡地说。
“装填!射击!”林烽的命令依旧果断。
“轰!”
第一发打出,炮架猛地向后、同时也带着一丝向坡下的侧向力道坐去!所有人的心都揪紧了!
测量员迅速报告:“后移四厘米,侧向位移一厘米!”
比在平缓坡地位移稍大,但依然可控!
“继续射击!”林烽面不改色。
“轰!轰!轰!……”
后续几发炮弹接连射出,炮架在每次后坐中都有轻微的位移和调整,但始终没有出现致命的侧滑或倾覆趋势。那合金钢主梁和精心设计的三角形大架结构,展现了优异的抗颠覆能力。驻锄虽然在斜坡上抓地不如平地,但也提供了足够的初始阻力。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