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理乘客突发疾病的“第一把火”,像一场高强度的突击考核,虽然顺利通过,却也让林晓梦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班长”这两个字背后那沉甸甸的分量。那不仅仅是应对突发事件的冷静,更是对日常运转中无数细微环节的掌控。而排班,就是这无数环节中,看似基础,实则最考验管理者平衡智慧与心性的一环。
老班长留下的那本边缘磨损的活页夹,此刻就摊开在林晓梦的办公桌上。上面密密麻麻的名字、代号、箭头和红笔备注,像一张复杂的作战地图,记录着过去维持三号口运转的人力调配逻辑。如今,绘制下周“作战地图”的任务,落在了她的肩上。
她首先面对的,是客观需求。客流数据表显示,下周有两个工作日的早高峰预计将异常汹涌,原因是附近会展中心有大型活动。这意味着,七点到九点这个时段,必须配置最强的安检力量,确保通道顺畅,不能出任何纰漏。
然后,是团队成员。王姐经验丰富,责任心强,是早高峰的定海神针,但体力稍逊,连续高强度早班可能会吃不消;老赵技术过硬,但沟通引导是短板,适合专注盯屏;几个年轻同事有冲劲,但经验尚浅,需要搭配老员工;还有李哥……
想到李哥,林晓梦的笔尖在纸上顿了顿。他是班组里业务能力最强的几人之一,按理说是早高峰绝对的主力。但他那毫不掩饰的敌意和消极对抗的态度,让他成了一柄双刃剑。用得好,是利器;用不好,可能伤及自身。
就在她对着初步草拟的排班表反复推敲时,办公室的门被敲响了。李哥站在门口,脸上没什么表情,语气却带着一种刻意营造的“为难”。
“林班长,下周一下午,我家里有点急事,得请半天假。”他说道,眼神却锐利地观察着林晓梦的反应。
林晓梦心里咯噔一下。下周一,正是大型活动散场与晚高峰叠加的关键时段,人手本就紧张。李哥在这个节骨眼上请假,是真的有急事,还是故意刁难,考验她这个新班长的应对能力?
她没有立刻答应或拒绝,只是平静地问:“急事?需要帮忙吗?”
“不用,一点私事。”李哥回答得滴水不漏,嘴角却带着一丝若有若无的讥诮,仿佛在说,“看你怎么办。”
压力瞬间袭来。如果准假,周一下午的安检力量将捉襟见肘,万一出现拥堵或纠纷,责任全是她的。如果不准,李哥完全可以借题发挥,说她“不近人情”、“打压老员工”,在团队中散播负面情绪。
“我知道了。”林晓梦没有当场做出决定,“排班还没最终定,我综合考虑一下。”
李哥似乎对这个含糊的回答不太满意,但也没再说什么,转身离开了,那背影都透着一种“看你如何权衡”的挑衅。
林晓梦靠在椅背上,感到一阵无力。这就是管理吗?不仅要考虑工作需求,还要应对这种带着个人情绪的、人为制造的难题。
她拿起初步的排班表,起身去找王姐。王姐刚结束一轮引导工作,正在休息室喝水。
“王姐,打扰一下,看看这个排班,尤其是下周一下午,李哥请假,您觉得怎么调整比较合适?”她将表格递过去,语气带着请教。
王姐接过表格,仔细看了起来。她没有立刻回答,而是指着几个地方说:“晓梦,你看这里,你把小张和小刘这两个新人排在一起了,晚高峰万一忙起来,他俩经验不足,容易互相抓瞎。最好拆开,各配一个老手带着。”
她又指着李哥的名字:“老李这一请假……确实是麻烦。他那个岗位是关键岗。硬顶不准假,他肯定闹。准了假,缺口怎么补?”王姐沉吟片刻,压低声音,“老班长以前遇到这种情况,有时候会动用一下‘机动名额’。”
“机动名额?”
“就是咱们排班,一般会多排半个或一个人,作为备份,应对突发请假或者客流异常。这个名额不固定是谁,有时候是让最近比较辛苦的人轮休半天,有时候是给家里真有急事的行个方便,算是留点人情余地。”王姐解释道,“不过这需要提前跟站方打好招呼,说明情况,别让人以为咱们人浮于事。”
林晓梦恍然大悟。原来排班不仅仅是冷冰冰的人力叠加,里面还藏着这些维系团队平衡与弹性的“潜规则”。老班长那本排班表上那些看似随意的红笔备注,恐怕就是这些权衡的痕迹。
“那这次……”林晓梦看向王姐。
“这次李哥明显是故意的。”王姐一针见血,“你要是动用了机动名额给他方便,他未必领情,反而可能觉得你好拿捏。但要是硬扛着不准,矛盾就公开化了。我看……”王姐指着排班表上一个位置,“不如这样,你把他周一的晚班,和他想请假的下午班对调一下。让他上周一的晚班,下午的假……原则上可以批,但告诉他,因为是他个人原因临时请假,班组人手紧张,这可能会影响他本月的全勤考核评分,让他自己掂量。”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