寅时三刻,万籁俱寂,京城尚在沉睡之中,唯有定国公府朱红大门前的灯笼散发着昏黄光芒。一骑快马如闪电般疾驰而来,马蹄声急促而有力,踏碎了黎明前的宁静。马背上的信使风尘仆仆,满脸疲惫却眼神坚定,他高举手中信匣,声嘶力竭地喊道:
“边关八百里加急!国公爷与仙子联名手书!”
那声音在寂静的空气中回荡,仿佛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泛起层层涟漪。
管家崔福原本正在屋内打盹,听到这喊声,瞬间惊醒。他急忙提着灯笼,脚步匆匆却又稳稳当当,小跑着迎了出来。借着微弱的灯光,他看清了信使背上的令旗,那令旗在风中猎猎作响,仿佛在诉说着边关的紧急。崔福的脸色顿时凝重起来,他紧走几步,来到信使面前,双手恭敬地接过信匣,那信匣沉甸甸的,仿佛承载着边关的千钧重担。转身时,他步履生风,每一步都带着坚定与急切,厚重的府门在他身后缓缓闭合,将渐起的喧嚣隔绝在外,仿佛要把所有的危险与纷扰都挡在门外。
“老夫人!边关急报!”崔福边走边喊,声音中带着一丝难以掩饰的紧张。
定国公夫人文老太君正在佛堂诵经,她身着一袭素色长袍,头戴银丝抹额,手中握着一串沉香念珠,嘴里念念有词。听到崔福的喊声,她手中的沉香念珠微微一顿,那原本有节奏的转动戛然而止。她缓缓起身,动作虽慢却透着一种与生俱来的威严。她手中的紫檀木龙头拐杖重重地敲在地面上,发出沉稳的节奏,仿佛在向世人宣告她的存在。烛光映照在她布满皱纹却依旧锐利的眼眸中,那眼神仿佛能看穿一切。
“拿来。”文老太君的声音低沉而有力,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正厅内,烛火通明,将整个大厅照得如同白昼。文老太君端坐在主位上,身姿挺拔,宛如一座巍峨的高山。她的眼神扫过正厅,仿佛在审视着一切。留守京中的三公子崔云逸侍立一侧,他身着一袭月白色长袍,头戴玉冠,面容温润如玉,眼神中却透着一股睿智与沉稳。
文老太君缓缓伸出双手,那双手虽然布满了岁月的痕迹,但却依然有力。她拆信的手很稳,银刀在火漆上轻轻划过,没有丝毫颤动,仿佛这只是一个再平常不过的动作。
“好!”半晌,她突然拍案而起,那声音洪亮如钟,在正厅内回荡。“三招斩将,扬我国威!这才是我崔家血脉!”她的脸上洋溢着自豪与激动,那原本严肃的神情此刻也变得柔和起来。
崔云逸急忙上前,他的脚步轻快而急切,眼神中满是担忧。“祖母,边关战事如何?父亲与珈儿还安好?”他的声音带着一丝颤抖,显然对边关的情况十分挂念。
“你自己看!”崔老夫人将信纸递过去,激动得在厅中踱步,每一步都带着强烈的情绪。她的眼神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仿佛看到了崔家的辉煌未来。“耶律屠那个蛮子,号称北幽第一猛将,在珈儿手下竟走不过三招!”
崔云逸快速浏览信件,他的眼神从最初的担忧逐渐变成了惊诧。那温润的眸子渐渐染上了一抹难以置信的神色。“这...珈儿武功尽如此精进?前些时日听说她在宫中还需皇后娘娘维护...”他喃喃自语道,显然对涅珈的变化感到十分意外。
“你懂什么!”崔老夫人冷哼一声,拐杖重重顿地,那声音仿佛敲在了崔云逸的心上。“那孩子是在藏拙。如今边关危急,她才显露出真本事。这才是我们崔家孩子该有的气度!”她的眼神中透露出对涅珈的赞赏与认可,仿佛看到了崔家未来的希望。
她突然停下脚步,看向厅中悬挂的崔家祖训匾额。那匾额上的字迹苍劲有力,“国之栋梁,守土安民”八个字仿佛散发着一种神圣的光芒。“这孩子,比我们想象的更懂得这个道理。”她的声音中带着一丝感慨,仿佛在为涅珈的成长而欣慰。
崔云逸仔细将信纸折好,动作轻柔而小心,仿佛在对待一件珍贵的宝物。他的唇角泛起意味深长的笑意,那笑容中透着一股睿智与谋略。“母亲,此事恐怕要早做安排。朝中那些老狐狸若是知道珈儿这等本事,怕是又要生出许多事端。”他的眼神中闪烁着警惕的光芒,显然对朝中的局势有着清醒的认识。
“你说得对。”崔老夫人重新坐下,指尖轻叩扶手,那节奏仿佛是她思考的节奏。“云逸,你立即去准备。第一,让咱们在朝的人都知道,涅珈仙子在边关立下大功;第二,暗示这是皇后娘娘暗中培养的结果;第三...”
她眼中精光一闪,那光芒仿佛能穿透一切。“让御史台的人知道,北幽此次进犯,与朝中某些人脱不了干系。”她的声音低沉而有力,每一个字都仿佛带着一种威严。
崔云逸会意一笑,那笑容中透着一股自信与从容。“孩儿明白。正好借着这个机会,清理清理朝中的蛀虫。”他的眼神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仿佛已经看到了朝中的那些不良官员被清理的场景。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