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山猎场的硝烟散去,北狄使团的阴谋破产,左贤王在铁证面前哑口无言,灰溜溜地带着使团离开了京城。边境线上,大周军队严阵以待,北狄新王见事不可为,加之内部尚未完全稳固,暂时偃旗息鼓,边关迎来了短暂而珍贵的平静。
经此一役,慕容翊的权势与威望达到了新的顶峰,朝中再无敢与之明面抗衡的势力。年轻皇帝萧景睿对其更是倚重信赖。而沈玲珑,这位以雷霆手段粉碎阴谋、守护京城的睿安县主兼户部侍郎,其地位也彻底稳固,再无人敢以“女子干政”非议。
然而,沈玲珑并未有丝毫松懈。她知道,危机只是暂时退却,帝国的沉疴痼疾并未根除。审计司的权威虽立,但覆盖全国的审计分司网络尚在襁褓之中,阻力重重。更重要的是,经历了安亲王、瑞王乃至北狄的一系列风波,她比任何人都更清晰地看到,财政的混乱与贪墨,是这一切祸患的温床。
万国朝贡大典的辉煌过后,沈玲珑向皇帝与摄政王呈上了一份厚厚的奏章,并非庆功,也非请赏,而是名为《清厘国帑、固本培元疏》的万言书。
奏章中,她系统地总结了历次大案要案中暴露出的财政漏洞,详细剖析了盐税、漕运、军费、地方库银等各个环节的积弊,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整套前所未有的、系统性的财政改革方案。
其核心包括:
其一,全面推行“审计垂直管辖”。 加快各道审计分司的建立,人员由中央审计司直接选派、考核、升降,经费由国库直接拨付,彻底独立于地方行政体系之外,确保审计的独立性与权威性。
其二,建立“国家账目统一核算体系”。 制定统一的会计科目与账册格式,要求中央各部、地方州县乃至皇商采买,皆按此标准记账,定期报送审计司备案核查,从根本上杜绝账目混乱、各自为政的局面。
其三,试行“预算决算制度”。 要求各部、各地在年度开始前,编制详细的财政收支预算,报审计司及户部审核;年度结束后,编制决算,由审计司进行严格审计。超支需有合理解释,结余可部分留用或上缴,以此控制开支,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其四,启动“天下田亩清丈与户籍复查”。 与吏部、户部联合,重新核查全国土地与人口,摸清家底,为未来推行更公平的税赋制度打下基础,同时打击隐田匿户,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这份奏章,如同一块巨石投入深潭,在帝国的权力中心激起了远比西山爆炸更深远、更持久的波澜。
支持者拍案叫绝,认为此乃富国强兵、根治积弊的良方;反对者则暗中串联,愤懑不已,视这套方案为刮骨剜肉的酷刑,将彻底斩断他们世代享有的特权与灰色收入。
朝堂之上,争论再起。但这一次,手握大权的慕容翊态度明确,皇帝萧景睿在经过慎重考虑并咨询了几位德高望重、相对中立的老臣后,亦深感改革之必要,最终力排众议,朱批准奏,命沈玲珑总揽改革事宜,慕容翊从旁督导,各部协同。
改革的巨轮,开始缓缓启动。
阻力可想而知。审计分司的筹建在各地遭遇了不同程度的软抵抗,统一账目格式的要求被许多老吏以“不谙新法”为由拖延,预算编制更是让习惯了伸手要钱的衙门叫苦不迭。
沈玲珑早有预料,她以江南道为试点,亲自坐镇,强力推行。提拔干吏,罢黜庸员,以雷霆手段处置了几个阳奉阴违、试图阻挠的州县官员,迅速打开了局面。同时,她也注重策略,对积极配合、迅速适应新规的衙门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和表彰。
忙碌成了常态。沈玲珑的身影频繁出现在审计司、户部、乃至各地的试点州县。她比以往更加消瘦,但眼神却愈发锐利明亮,仿佛有燃烧不尽的火焰。
这日深夜,她刚从户部值房回到府邸,慕容翊竟亲自来访。
他没有穿王府常服,而是一身便于行动的墨色锦袍,如同寻常的夜访友人。
“王爷?”沈玲珑有些意外,连忙将他请入书房。
慕容翊的目光掠过书案上堆积如山的各地奏报和新拟的章程草案,最后落在沈玲珑带着倦意却难掩神采的脸上。
“改革非一日之功,不必急于求成。”他开口,声音比在朝堂上少了几分冰冷,“江南之事,你做得很好。但也要懂得爱惜自身,朝廷……需要你这样的栋梁。”
这近乎直白的关切,让沈玲珑微微一怔。她垂下眼帘,轻声道:“谢王爷关心,臣心中有数。”
慕容翊走到窗前,望着窗外沉沉的夜色,沉默片刻,忽然道:“你可知,为何本王执意要推行新政,甚至不惜触动无数人的利益?”
沈玲珑抬头看向他挺拔的背影:“为了国库充盈,兵强马壮,四海承平。”
“是,也不是。”慕容翊转过身,目光深邃地看向她,“更为了……打造一个不一样的帝国。一个法度严明,吏治清明,能让有才者尽其用,能让百姓安居乐业的帝国。而非如今这般,看似花团锦簇,内里却已是千疮百孔。”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