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三百多人吃完了午饭,工人就餐的大军也有条不紊的赶来了。
所有人拿着饭盒排队,看着摆在平台上的各色菜式都在跃跃欲试,再加上大厅里几百人名刚刚吃完的战士和保卫队,更加加剧了这些工人的食欲。
傻柱看着工人们渴望的眼神,知道这个表率作用算是打出去了,那时候还没有广告的概念,这也算是无形中给傻柱上了一课。
“排队!都排好队!……”
傻柱和马华奋力的组织着拥挤的工人们,努力维持着现场秩序。
正当赵刚组织保卫队有序走出食堂的时候,有几名女工把李夏围了起来。
“李厂长!我弟弟刚从西北插队回来,想问问咱们厂还有没有招人的岗位?”
“是啊李厂长!我二哥也在家待业,能不能进咱们厂啊?”
“……”
几名女职工努力的保持着脸上的笑容,可以看出来十分紧张激动的样子。
“这些问题,你们要注意厂里的文化栏,一旦有招工信息,办公室会第一时间贴出来的!”
李夏不想被这些女工围住,连忙说了两句,在许志胜维护下走出了食堂。
要说这些闲置在家的待业青年,是成为一年后大运动被某些人带进错误道路的绝对主力,李夏此时就算有心收拢一部分,可实力暂时不准许啊!
至于为什么从农村招保卫队员,而不是周边的待业青年,这也有特殊的考虑。
所谓的待业青年,都是那个时期上山下乡的产物,就是具有一定学识的青年人,以下乡接受再教育为目的,以帮扶识字率偏低的农民为己任,实际上是意图扩大农产品种植面积,安置城里不安定因素为最终结果的全国范围内的流动形式。
“老赵!一会到我办公室一趟!”
李夏觉得保轧钢厂附近一方的平安,也算是自己改革的分内之事,不由得想和赵刚一起讨论讨论。
“我来了!”时间不大,赵刚走进了李夏的办公室。
随后李夏就把自己的想法说了一遍,大概的意思就是,在轧钢厂附近组织一批待业青年搞后世司空见惯的地摊经济。
“李夏!你是要干什么?”
“现在的粮食都要依靠大量的进口,你怎么能不顾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而搞资产阶级那一套呐?”
“我看你是想进军事法庭了!”
“你就没有看看职工对改革的反应?你就没有到附近去看看老百姓的生活吗?”
“就算你的想法上边能批准,他们有的连饭都吃不饱!拿什么去进货摆摊?”
“脑子一热,想怎么干就怎么干?你还有没有一点政治觉悟?”
赵刚听完,一下子就从座位上弹了起来,目光不善的指着李夏就是一顿说教。
“停停停!你急什么?”
“我知道他们生活困难没钱,这不是正和你商量吗?”
“你看啊!我们账上,不是有特事特办的五千块钱了吗?我是想……”
李夏打算用今早刚刚入账的那五千块钱做启动资金,把轧钢厂周边的地摊经济搞起来。
不但能把轧钢厂周围的不稳定因素——待业青年们组织起来,让他们手里都有事情干,也能把这些人有效的组织在一起,更好的为周围的稳定做出贡献。
“你说的……好像也有几分道理。”
“不过,我觉得还是给他们找个固定的地方比较好,不能一盘散沙似的在街上游荡!”
赵刚在李夏孜孜不倦的讲解下,终于在磨破嘴皮子之前答应了下来,还是有条件的答应了下来。
“行!就以咱们厂三个大门外的马路两旁为固定场所,不超过轧钢厂所属范围就行。”
“以东门蔬菜水果、北门轻工业日用品为主,西门因为是主要进出料大门,暂时不适合开设地摊。”
就这样,一场改变现有周边格局的小型试验地点,就在李夏的办公室里商量完毕了。
随后就是赵刚找杨国栋商量意见和建议,李夏则是给部队首长打电话请示汇报,得到首长的肯定答复后,又开始了撰写说明材料和保持轧钢厂稳定的后勤保障说明。
随后就是轧钢厂办公室全体人员都被组织起来,一边按照李夏的指示书写大字报,张贴到厂里的十几个文化栏里,一边让于海棠把这份声明广播出去。
一听说轧钢厂要组织一批待业青年搞地摊经济,没有资金的轧钢厂还可以借给本钱,顿时就有一大批人涌到了厂办大楼前打听具体情况。
在那个时候,谁家没有一两个在家待业的兄弟姐妹!就算是自己家没有,三叔二大爷家也一定有!
就这样,在聂斌摆起的一长溜大实木桌子前面,厂办前的小广场上,再次被蓝色的人流挤满了。
经过了一个下午熙熙攘攘的讨论,终于把首批400人的地摊意向业主筛选了出来。
这些人按照李夏的规划,从柴米油盐酱醋茶到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都囊括了进去,
在地图上按照规划,后世的新街口大街,正是此时的轧钢厂西门,主要以蔬菜水果等可以直接吃的为主。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