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环半山,港岛总督府内。
听完港督尤金的指示后,戴蒙随即离开了总督办公室。
走向自己房间的路上,戴蒙透过走廊的窗户,依稀看见总督府大门外聚集的人群,这位年轻的英国人脸上,浮现出一丝冷笑。
戴蒙心里清楚得很,此时港督仍决定由政治部出手,那意味着要动用强力手段来镇压这次活动。
他非常期待看到那些华人,在被镇压之后所露出的无助神情。
一分钟后,戴蒙走进了自己的办公室,拿起桌上电话,拨通了政治部部长——戴安民的号码。
“戴安民部长,我是戴蒙。”
电话接通后,戴蒙立刻开口说道。
“戴蒙先生,有什么事?”
电话那头,戴安民问道。
单从戴安民为自己取的中文名,就能看出他对华夏文化的熟悉程度。
实际上,这位政治部部长是在港岛出生的英裔二代,自幼在这里长大,对华人社会了解颇深。
这让他在担任政治部部长期间,处理华人事务更加得心应手,比如王爱林,就是他力排众议破格提拔的一位“干才”。
在戴安民执掌政治部的三年里,这个部门在港岛的名声越发恶劣,但他本人并不在意,港英正府的高层对他也非常认可,港督尤金甚至有意提拔他前往廉政公署,出任廉政专员一职。
“港督先生希望你们政治部尽快行动,将新记、和联胜以及号码帮这三个社团控制住。”
戴蒙将尤金的指示传达给了戴安民。
“戴蒙先生,请您转告港督先生,这件事我们政治部已经在做了,请他放心。”
戴安民立即回应道。
当他得知广播道出现大量聚集人群时,就意识到今晚的情况不同寻常,立刻下令让王爱林展开调查。
戴安民比港督尤金更早察觉到新记、号码帮以及和联胜这三个社团的异动,随即迅速作出应对。
“好的,戴安民部长,港督先生现在情绪不太好,你们政治部的反应速度最好快一些。”
戴蒙·好心提醒道。
“戴蒙先生,感谢你的提醒!”
戴安民话音刚落,便挂断了电话。
紧接着,他毫不犹豫地再次拿起听筒,拨通了一个号码。
“王警司,是我,戴安民。”
由于洋人官员通常不插手具体事务,因此无论是部长戴安民,还是副部长郝德杰、施勋,都习惯性地直接指示政治部中唯一的华人警司——王爱林执行任务。
这也使得王爱林手中的权力日益增强。
“戴部长,请问有什么指示?”
电话那头,王爱林一听到戴安民的声音,下意识挺直腰板,语气中带着几分恭敬。
戴安民不仅是他的伯乐,更是他在政治部立足的靠山。
在政治部内部,王爱林可以对任何人态度冷淡,但唯独不能忽视戴安民的存在。
“王警司,刚刚我接到港督的命令,要求我们政治部立即控制住新记、和联胜与号码帮三家社团的首脑人物,让他们的手下成员解散回家。
这项任务由你负责执行,我赋予你全权处置的权限,任何手段都可以使用。
记住,我只要结果,过程我不关心。”
戴安民的话语中隐隐透出一股杀气。
“明白,戴部长。”
王爱林立刻坚定回应。
“嗯,去办吧。
一个小时之内,我要听到好消息。
港督年纪大了,我们做下属的,得让他早点安心休息。”
戴安民缓缓说道。
“yes,sir!”
王爱林应声挂断电话,随即抓起桌上的大哥大,拨打下一个号码。
在他的指挥调度之下,整个政治部全面动员,高速运转起来。
与此同时,在戴安民与王爱林通话之际,港督尤金也在与警务处处长麦仁浩通电话。
与他派自己的助理戴蒙通知戴安民的方式不同,尤金对警务处处长麦仁浩表现出极大的礼遇。
原因很简单,在整个港英正府架构中,三司十一局,加上警察系统,数万名公务员当中,只有四个职位是由鹰国本部直接委任的。
这四个职位分别是港督、政务司司长、财政司司长,以及警务处处长。
其余职位,不是由港督任命,就是由港督提名后交由鹰国批准,就连三司之一的律政司司长也不例外。
之所以如此安排,是因为政务司司长掌握行政权,财政司司长掌控财政权,而警务处处长则握有治安力量,三者分别代表权、钱与武力三种核心资源,必须由母国直接掌控,并保持其相对于港督的独立性。
而律政司司长其实也有很高的地位,但问题就在于,早期港岛并没有一套统一的法律制度。
那时候,在这片土地上,洋人用的是他们自己的法律,华人则沿用清朝的律例。
直到港岛“光复”之后,港英正府才开始考虑制定属于自己的法律来巩固统治。
然而到了那个时候,各项制度早已初具雏形,这也导致了律政司司长虽然位列三司之一,却必须由港督提名,并送往宗主国批准后才能正式任命。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