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的浪涛渐渐平息,龙国大地褪去战火的焦痕,露出新生的绿意。
曾经被倭寇铁蹄践踏的城镇乡村,如今处处是重建的身影,炊烟袅袅升起,取代了往日的枪炮轰鸣,久违的安宁如同春雨般滋润着这片饱经磨难的土地。
华北平原的李家庄,半年前还遍地断壁残垣,倭寇的轰炸让村庄沦为废墟。如今,新盖的青砖瓦房整齐排列,屋顶的瓦片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
村民们牵着牛、扛着犁,在重新开垦的田地里忙碌,黝黑的泥土翻出湿润的气息,播下的麦种已冒出嫩绿的芽尖。
村头的老槐树下,孩子们围着一位白发老者,听他讲过去的战事,老者粗糙的手抚过树干上的弹痕,叹道:
“多亏了陈将军和将士们守住国门,咱们才能再过上安稳日子,这田地、这房屋,都是用血汗换回来的啊!”
村西头,一座崭新的学堂正在收尾。工匠们忙着给窗户装上木框,村民们自发运来木料和砖瓦,学堂的匾额上“启智堂”三个大字刚被漆成朱红,透着喜庆与希望。
教书先生是从城里来的读书人,他站在学堂门口,看着孩子们围着学堂奔跑嬉戏,眼中满是欣慰:“往后,孩子们不用再躲着炮火读书,在这学堂里,能识文断字,能知礼义、明家国。”
这样的景象在龙国遍地可见。西南边境的小镇上,军民合力修复被炮火炸毁的石桥,青石板被一块块铺回桥面,桥墩下的河水清澈见底,倒映着人们忙碌的身影。
镇上的药铺重新开张,郎中带着徒弟走村串户,为受伤的村民诊治,免费发放草药。药铺的墙上挂着一幅“悬壶济世”的匾额,是村民们凑钱请画师画的,感谢郎中在战乱中不离不弃。
江南水乡的村落里,妇女们坐在河边的石阶上,一边捶打着衣物,一边聊着家常。河面上,渔船往来穿梭,渔民们撒下渔网,收获着新鲜的鱼虾。
曾经被倭寇烧毁的织坊重新燃起炉火,织娘们踩着织机,将蚕丝织成精美的绸缎,一匹匹绸缎被装上马车,运往各地,为村庄换回粮食和农具。
村口的晒谷场上,村民们晾晒着新收的稻谷,金黄的谷粒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空气中弥漫着谷物的清香。
北方的箭坊里,工匠们将竹片、牛角和羽毛巧妙地组合在一起,制成一把把锋利的箭矢,整齐地堆放在木箱里,等待着运往前线。
除了武器,兵工厂还生产着各种防御器械。工匠们用坚硬的木材和铁板打造盾牌、拒马,用麻绳编织成厚厚的铁丝网。
在沿海的防御工事工地,士兵们和民工们一起搬运石头、夯筑土墙,一座座炮台拔地而起,炮口直指大海,时刻防备着倭寇的再次入侵。
城墙之上,士兵们正在安装弩箭发射器,这种发射器一次能射出数十支弩箭,威力巨大,是守城的利器。
医疗和教育的普及也在稳步推进。各地纷纷建立起医馆和学堂,政府组织郎中培训,让更多人学会诊治伤病;招募识字的读书人担任先生,让孩子们都能走进学堂。
在偏远的山区,官府派人修建简易的道路,方便医馆的郎中和学堂的先生往来;给贫困家庭的孩子发放笔墨纸砚,鼓励他们读书识字。
一位山区的母亲牵着孩子的手,送他去学堂,泪水在眼眶里打转:“以前穷,又打仗,孩子连字都不认识,现在有了学堂,孩子就能有出息了,谢谢官府,谢谢陈将军!”
龙国的重建不仅是房屋和设施的恢复,更是人心的凝聚。在田间地头,在工厂作坊,在学堂医馆,人们脸上都洋溢着对未来的希望。
青壮年们积极参加军事训练,农闲时便聚集在村头的空地上,由退伍的老兵教授拳脚功夫和兵器使用技巧,他们说:
“万一倭寇再来,我们也能拿起武器保卫家园。”妇女们则组织起来,缝补衣物、制作干粮,为前线的将士们提供后勤支援。
老人们则负责照看孩子、看家护院,村里的大事小情都主动帮忙。
陈峰站在“龙威号”的甲板上,看着从龙国本土传来的消息,心中满是欣慰。他知道,后方的稳定是前线将士们最大的后盾,百姓们的支持是打赢这场战争的根本。
为了进一步巩固后方,支援前线,他再次启动了战功兑换系统。
此次兑换的不再是冲锋陷阵的将士和武器,而是更多用于重建和防御的力量:
数千名技艺精湛的工匠,带着先进的工具和技术,奔赴各地指导重建;数百名懂得医术和教学的人才,充实到各地的医馆和学堂;大量的粮食、布匹、药材等物资,通过空间传送送达各地,缓解了重建中的物资短缺。
兑换而来的工匠们迅速投入工作。他们指导村民们建造更加坚固耐用的房屋,教他们改进农具,提高耕作效率;帮助兵工厂的工匠们改进工艺,打造出更锋利的武器和更坚固的防御器械。
在沿海地区,工匠们设计建造了更加科学的防御工事,将炮台、城墙、铁丝网有机结合,形成了一道坚不可摧的防线。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