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溪镇的春日总裹着层潮气,连片的毛竹沿溪岸铺开,新抽的竹芽沾着晨露,风一吹,竹香混着溪水的清冽,飘得满镇都是。林薇抱着薄荷苗下车时,叶片的翠绿浸着水汽,叶尖挂着的水珠却透着股浊 —— 脉心珠碎片泛着沉滑的光:“是‘湿热困脾’的脉气,竹农常踩溪水采笋,湿气裹着春日的热邪,再贪嘴吃了糯米竹糕,积在脾里堵了脉气。”
“医官!快跟俺去看看俺奶奶!” 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姑娘挎着竹篮跑过来,篮里装着刚采的春笋,笋尖还滴着水,小姑娘裤脚沾着泥点,急得眼眶发红,“奶奶昨天淋了雨,又吃了两块糯米竹糕,夜里就喊腹胀,今早拉了三次稀,连喝口热粥都吐了!” 小姑娘叫阿竹,是镇里的竹农,家里种了半溪岸的毛竹,她奶奶是镇里出了名的 “竹糕能手”,这次却栽在了自己做的竹糕上。
跟着阿竹往竹溪走,脚下的路铺着晒干的竹篾,踩上去软乎乎的,偶尔能踩到掉落的竹箨,咯得脚底板轻痒。到了阿竹家,土坯房的院坝里摆着十几个竹匾,里面晒着剥好的笋干,屋檐下挂着串干竹茹,屋里飘着淡淡的竹香和酸腐的药味 —— 阿婆靠在竹制躺椅上,盖着薄棉絮,手按着胃脘处,脸色蜡黄得像枯了的竹箨,见人来,勉强抬了抬眼,刚要说话,突然侧过身呕起来,阿竹赶紧递过粗瓷碗,碗里的呕吐物带着淡淡的糯米渣,还沾着点竹绿。
沈知远先扶阿婆坐直,让她慢慢喝了口温水,然后手掌贴着她的胃脘处,轻轻按揉了两圈:“阿婆,按这里时,是不是觉得又胀又沉,像压了块湿竹片?” 阿婆点点头,声音细弱:“胀得像揣了碗没煮透的糯米,还拉,拉的便像溪里的泥水,浑身软得提不起劲。” 沈知远没急着搭脉,反而转头看向小石头:“小石头,你先试试诊脉,说说你看的症状。”
小石头心里一紧,手里的笔记本差点掉在地上 —— 这是他第一次独立诊脉,他赶紧蹲在阿婆身边,学着沈知远的样子,指尖轻轻搭在阿婆的腕横纹上,屏住呼吸感受:脉气沉滑,像浸在溪水里的竹枝,又黏又滞;再看阿婆的舌苔,白腻得像涂了层竹溪的浮泥,舌边还泛着淡红;掀开眼皮,眼白也带着点浊 —— 他猛地想起在柳溪镇学的 “湿滞脾积”,又结合林薇说的 “湿热”,咽了口唾沫:“沈叔叔,阿婆是…… 是湿热困脾吧?湿气裹着热邪,积在脾里,所以腹胀、便溏、呕吐,对吧?”
沈知远笑着点头:“说得对,那你想想,该用什么简易方子?就用咱们之前学过的药材,别太复杂。” 小石头赶紧翻开笔记本,指尖划过 “茯苓”“炒麦芽”“竹茹” 的字迹 —— 这些都是之前处理过的,适合化积祛湿的药材。他咬着笔杆想了想:“应该用茯苓利水祛湿,炒麦芽化糯米积,竹茹清热止呕,再加点生姜去皮,缓和竹茹的凉性,免得伤阿婆的脾,对不对?”
苏沐这时走过来,拿起小石头的笔记本,指着 “竹茹” 二字:“思路没错,但竹茹的用量要注意 —— 阿婆呕吐不算重,竹茹多了会偏凉,你觉得该用多少?” 小石头愣了愣,之前都是苏沐定量,他没自己算过,他抓了抓头,想起在柏镇学的 “按体质调量”:“阿婆年纪大,脾胃弱,竹茹用一小撮就够了,茯苓和炒麦芽可以多一点,对吧?” 陆衍凑过来,翻着《守脉传承录》里夹的竹溪标本页:“还可以加本地的竹沥汁,借竹气助祛湿,但得先确认阿婆家有没有。” 阿竹赶紧点头:“有!俺家灶房里有去年存的竹沥汁,装在竹筒里!” 小石头赶紧在笔记本上补写:“竹沥汁(半小勺,后加)”,心里松了口气 —— 第一次开方子,没出大错。
可等苏沐打开药箱找茯苓时,脸色却沉了下来:“茯苓只剩小半块了,不够熬两碗药的!” 阿竹家也没有晒干的茯苓,镇里的药铺离得远,来回要半个时辰,阿婆又吐得厉害,等不及。小石头的心一下子提起来:“那…… 那怎么办?没有茯苓,祛湿的劲儿不够啊!” 林薇这时指着院坝外的竹溪:“竹溪里长着‘竹苓’,是竹根旁长的菌类,和茯苓功效相近,能利水祛湿,就是得认对,别采到有毒的。”
“竹苓?我没见过啊!” 小石头急得直跺脚,之前只认过茯苓,没见过竹苓。沈知远拉着他走到溪岸边,指着竹根旁一簇淡棕色的菌类:“你看,竹苓是团状的,表面有细密的竹根纹,闻着有股竹香,掰开来里面是白色的,没异味;有毒的‘假竹苓’是深黑色的,掰开来里面发绿,闻着有股腥气。” 他弯腰采了一颗,递给小石头:“你自己采两颗试试,按我刚才说的辨。”
小石头捏着竹苓,先闻了闻 —— 清冽的竹香,再掰开来 —— 里面是雪白的,他学着沈知远的样子,在竹根旁找了两颗,刚要采,突然停住:“这个是深棕色,但表面没竹根纹,是不是假的?” 沈知远凑过去一看,笑着点头:“对,这是‘木苓’,祛湿力弱,别采。你再找,竹苓一定长在新鲜竹根旁,不是枯竹根。” 小石头重新找,终于在新抽的竹芽根旁采到两颗合格的竹苓,捧着跑回来时,手心都沾了泥:“苏沐姐姐,你看这个行不行?”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