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主世界第二十座商用聚变电站“南海五号”的并网发电仪式落下帷幕时,太平洋噬辐藻净化带的灵能监测仪悄然跳动出一个新数值——1.2单位。
这个数字,是主世界灵气浓度首次稳定突破自然环境阈值的标志,也是生态蜕变的序章。
三个月后,国家生态环境部发布的《灵气生态影响报告》在灵境互联平台引发轰动:全国森林覆盖率较去年提升3%,长江江豚种群数量增长25%,切尔贝利辐射区的土壤修复率突破80%,更令人惊叹的是,多地观测到动植物“灵气进化”现象——会发光的萤火虫、能净化水体的灵韵鱼、生长速度翻倍的灵松,这些带着灵气印记的新生命,正以蓬勃之势改写主世界的生态版图。
最先捕捉到进化信号的,是切尔贝利灵植净化区的监测员老张。清晨五点,他握着巡田杖走过灵麦田,露水打湿了裤脚,却在田埂边的野草上停住脚步——往日灰绿的狗尾草,此刻长出了淡绿色的绒毛,指尖轻触时,竟能感受到微弱的灵气流动,像握着一团温软的云。“这草咋变样了?”老张掏出手机,镜头里的野草绒毛在晨光下泛着细碎微光,他立刻将照片上传到灵境互联的“生态观测”板块,配文:“切尔贝利灵麦田发现变异野草,疑似灵气影响。”
不到两小时,阿泽就带着灵枢学院的学生们驱车赶到。他蹲下身,将灵能检测仪贴近草叶,屏幕上的数值瞬间跳至0.3单位,旁边还标注着“具备微弱土壤净化功能”。“这不是变异,是灵气诱导的适应性进化!”阿泽的声音带着抑制不住的兴奋,他拨开草叶,指着根部的土壤,“你们看,草根周围的辐射值比其他区域低15%,这草已经进化出吸收辐射灵气的能力,成了‘灵化草’!”
消息像投入湖面的石子,激起连锁涟漪。云南西双版纳雨林的科研团队传来消息,原本只能在树干间短距离跳跃的飞蜥,进化出了半透明的翼膜,膜上密布着能捕捉灵气的细小鳞片,借助灵气浮力,单次滑翔距离从5米提升到15米;青海湖的湟鱼监测站发现,新孵化的幼鱼鳞片透着淡蓝光泽,鳃部多了一层“灵气滤网”,能过滤水中的重金属颗粒,体内污染物含量较成鱼下降40%;就连城市公园的草坪上,晨练的市民都发现,蒲公英种子顶端多了一圈淡白光晕,随风飘散时会带动微量灵气流动,路过的人都觉得空气格外清新。
灵境互联迅速开设“灵气进化观察”专栏,邀请主世界生态学家、精灵族培育师、海族生物学者组成专家团,实时解读各地上报的进化案例。专栏上线首日,后台就收到137条有效观测报告,其中最震撼的,是浙江千岛湖的“灵韵鱼”发现——当地渔民在捕捞时,网起了一群通体泛着淡蓝微光的淡水鱼,这些鱼游动时,尾鳍会搅动出带着灵气的水纹,渔网周边的水质肉眼可见地变清澈。
“灵韵鱼的出现,是生态系统自我优化的里程碑!”主世界生态学家李教授在专栏直播中,展示着灵韵鱼的解剖影像,“它们的体表黏膜能分泌含灵气的物质,分解水中的有机物和污染物,相当于移动的‘水质净化器’。更重要的是,这种进化是可遗传的,意味着千岛湖的生态链正在形成新的平衡。”
精灵族大长老听闻消息,特意跨越空间来到主世界。在阿瑶的陪同下,他乘船驶入千岛湖,当看到成群的灵韵鱼围绕船舷游动,淡蓝色的光带在水中交织成网时,老人不禁感叹:“主世界的生命韧性远超想象!这些进化的生灵,是两界融合最生动的信使,它们证明灵气不仅能修复创伤,更能赋予生命新的使命。”
灵气进化的馈赠,正悄然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山东德州的灵麦种植基地里,农户王建国捧着新收获的麦粒,笑得合不拢嘴:“这‘灵麦2号’比去年的品种颗粒大了一圈,还抗病虫害,今年一亩地多收了200斤,农药钱也省了一半!”他不知道,灵麦的麦芒上已进化出细微的灵气通道,能自主吸收空气中的氮元素,减少了对化肥的依赖。
河南周口的凡豆种植园里,豆农们发现,进化后的凡豆豆荚上多了螺旋状的灵气纹路,剥开豆荚时,一股清甜气息扑面而来。“以前煮豆子要放糖才好吃,现在不用放,自带甜味!”种植园负责人通过灵境互联直播带货,短短两小时就卖出5000斤凡豆,订单排到了下个月。
就连城市居民的阳台,也成了灵气进化的小天地。上海市民李女士在专栏分享:“我家的绿萝三个月没换土,不仅没黄叶,叶片还比以前厚了一倍,检测甲醛的试纸显示,净化效果比之前好太多!”镜头里,绿萝的叶脉间泛着淡绿光泽,叶片边缘还凝结着细小的灵气水珠。
但进化的浪潮中,也暗藏挑战。四川卧龙大熊猫保护区的科研人员发现,进化后的箭竹生长速度过快,原本每平方米5株的密度,如今疯长到15株,密集的竹丛挡住了阳光,导致地面植被枯萎,大熊猫的活动范围也被压缩;广东湛江的红树林保护区,新出现的“灵根藤”缠绕在红树树干上,藤蔓分泌的灵气汁液虽能净化海水,却也堵塞了红树的呼吸根,导致部分老树缺氧枯萎。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