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在一种表面平静、内里却紧张有序的氛围中临近尾声。
与海城这边科技盛会和商业布局的热火朝天不同,龙国的西南地区,一场旨在与时间赛跑、与自然抗争的宏大行动,正轰轰烈烈地展开。
为了最大限度减少那场已被预见的巨大灾难可能带来的伤亡,一场史无前例的人口大迁徙在相关区域紧锣密鼓地进行。
大量人口根据划定的危险等级,开始有序向东部相对安全的区域转移。在蓉城东面,靠近山城边界的大片空地上,无数临时安置点如同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个规模庞大的主要聚集区。
放眼望去,原本空旷的土地上,密密麻麻地排列着成千上万的预制板房和帐篷,几乎是在几日之间,一个容纳量惊人的“临时小镇”便已初具规模。
供水、供电、简易卫生设施等基础保障系统在以惊人的速度铺设、搭建。
有条件的家庭,早已提前动身,投奔散布在全国各地的亲友;而更多的、没有更好去处的家庭,则听从统一的指挥和安排,携带着简单的行李,汇聚于此。
根据不完全统计,迁移至此区域的人口已超过千万,秩序井然中透出一种悲壮与坚韧。
在已通过回声波监测仪精确探测并确定的高危区域内,基层政府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们组成了无数个小分队,进行着拉网式的排查。
他们挨家挨户敲门,耐心劝说,反复确认,确保不落下任何一人,防止有人因各种原因滞留险地。这项工作繁琐而艰巨,却至关重要。
龙国如此大规模、有组织的人口迁移,自然无法完全避开外界的目光。
海外多家媒体敏锐地注意到了这一不寻常的举动,开始进行各种猜测和报道。
其中不乏指责龙国“反应过度”、“劳民伤财”、“侵犯个人-自-由”的论调。
甚至还有一些国外的地质学家公开驳斥,声称“以人类目前的科技水平,根本不可能提前一个月以上如此精确地预测地震”,质疑龙国此举的科学依据和真实目的。
面对外界的杂音,龙国选择了用行动和事实说话。
基层工作人员和数以万计的志愿者们发挥了定海神针般的作用,他们用耐心、汗水甚至委屈,换取着人民群众的理解和转移。
就在昨天,总台的《龙国新闻》节目发布了加长专题报道,在黄金时段用了整整半个小时,系统性地介绍了“回声波地质监测仪”的技术原理、研发历程,重点强调了其在3月21日成功预测西疆雨田县7.3级强震的实证案例,并详细展示了当前针对已知风险区域所进行的有序安置工作。
报道还提到,在震区周边被划定为中低风险的地区,政府也正在积极组织民众对房屋进行加固,多管齐下,共同应对可能到来的挑战。
这背后,最辛苦的莫过于广大农村地区的基层工作人员。
他们需要跋山涉水,深入交通不便的山区,寻找散居在山间的村落和零散住户,逐一通知,耐心说服。
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因故土难离、心存侥幸或因信息不畅而拒不配合的群众,无奈之下,有时甚至不得不采取强制措施,确保人员安全撤离。
这一切行动的基石,只有一个——在龙国,人民的生命安全高于一切。
四月三十日,郭少云接到了祁隆渊院士打来的电话。
电话那头,祁院士的声音带着连续奋战后的疲惫:“郭董,好消息!那几颗搭载了新型孔径雷达的地质监测卫星,都已经成功发射入轨,并且开始传回数据,投入工作了!”
“太好了!祁院士,你们辛苦了!”郭少云精神一振。
“数据比对和分析显示,”祁隆渊的语气变得极为严肃,“在我们重点监控的核心区域,卫星观测到明显的地表形变,局部区域在短时间内出现了高达5厘米的隆起!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表明地壳应力已经累积到了临界状态。”
他顿了顿,声音低沉而肯定:“而且,结合我们布设的多台回声波监测仪传回的实时数据,模型运算结果越来越趋同,预测的时间窗口在不断收窄、精确。现在,我们可以基本确定,那个‘灾难日’,就是5月12日。”
郭少云的心猛地一沉,尽管早有心理准备,但听到如此确切的日期,依然感到一阵窒息般的压迫感。
“目前,危险区域的边界已经全部标定完成,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工作也已进入最后的扫尾和巩固阶段。”祁隆渊继续说道,语气中透着一丝如释重负,“我们专家团队的主要监测和预警任务已经完成,接下来,将开始陆续撤离现场,把舞台交给应急救援和安置保障的同志们了。”
“祁院士,谢谢您!谢谢所有在一线奋战的专家和工作人员!你们是真正的英雄!”郭少云由衷地说道,心中充满了敬意。
“这是我们该做的,但如果没有你也不会有这一切。”祁隆渊院士的声音有些沙哑,“只希望……一切努力,都能值得。”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