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创海大厦培达发集团顶层的办公室,海城的天际线在午后阳光下显得格外清晰。
赵绮梦将随身文件放好后,便去了隔壁她的董秘办公室处理积压的事务。
偌大的董事长办公室内,只剩郭少云一人。
他走到角落的吧台,取出之前从滇省带回来的咖啡豆。
看着这些豆子,他心想:“回头得让小徐帮忙,把那些古树咖啡豆用她的手法烘焙一下看看味道有没有什么提升!”
熟练地磨豆、手冲,浓郁的咖啡香气逐渐在办公室内弥漫开来。
郭少云端着咖啡杯,走到宽敞的沙发区坐下,没有像往常一样立刻沉浸于这片刻的闲暇,而是开始梳理今天巡视芯片和软件两大研究院的收获与思考。
李明德教授提到的ARM架构授权问题,如同一根尖刺,深深扎在他的心里。
上一世,ARM架构凭借其低功耗的优势,几乎以碾压之势统治了整个移动端手机芯片市场,从高端旗舰到入门机型,无一例外。想要在手机领域有所作为,似乎绕不开这座大山。
说实话,对于芯片架构这种高度专业化的领域,郭少云也只知道个大概。
他放下咖啡杯,起身走到办公桌前,将自己的笔记本电脑抱到沙发区的茶几上,深吸一口气,开始专注地查询相关资料。
时间在键盘敲击和屏幕光标的移动中悄然流逝。一个多小时后,郭少云身体微微后靠,揉了揉有些发胀的太阳穴,总算对芯片架构及其生态有了更清晰的认知。
如果把一枚芯片比作一栋已经建好的房子,那么芯片架构,就是这栋房子的设计图纸和建造规范。
它规定了房子有几间房、门朝哪里开、窗户有多大、水电管线如何布局,以及整栋建筑的总用电负荷是多少等等最基础的规则。
目前主流的X86架构和ARM架构,就像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建筑流派。
X86追求极致的性能,好比不计成本建造的摩天大楼,耗电量巨大,因此更适合需要插电、对性能要求高的电脑。
而ARM架构则追求极致的能效比,好比精心设计的节能环保小屋,功耗极低,省电,因此完美适配需要电池供电的手机等移动设备。
那么,自研芯片的路径也就清晰了:
最常见的是第一种,像拼乐高一样,直接使用ARM提供的现成核心模块,根据自己的需求组合成一个完整的芯片设计,然后找工厂生产出来。很多中小型芯片设计公司都走这条路。
第二种,更深入一层。获得ARM的架构指令集授权,就像拿到了房子的设计规范和标准,但具体的房屋结构、内部装修全由自己设计。上一世的水果公司、高桶公司,就是走的这条路,能更好地发挥自身设计优势,实现差异化。
第三种,则是最彻底、也是最艰难的——全部自己来,从最底层的技术规范、指令集定义到具体实现细节,完全自主设计,最后生产出来。这需要极其深厚的技术积累和庞大的研发投入。
李明德教授提到的与ARM公司洽谈不顺,指的就是在第二种授权层级上遇到了阻碍。对方要么要价过高,要么限制条款苛刻。
郭少云的手指无意识地在茶几上敲击着。
他之前的想法,是直接挑战最难的第三种——研发一个全新的、完全自主可控的架构!
但这其中的难度,他心知肚明,不仅仅是技术上的天堑,还要面对整个现有软件生态的兼容性问题,几乎是从零开始建立一个王国。
不过此时恰逢智能机刚开始问世,又恰是最适合的介入的节点。如果能够快速抢占这个窗口,龙国完全能够在这个时代趟出一条新路!
如果是在他心境转变之前,发现这样一个需要持续投入巨资、且长期看不到商业回报的“无底洞”,他一定会欣喜若狂,因为这完美契合系统“亏钱”的任务要求。
但此刻,他的想法已然不同。
“既然拥有了系统,拥有了重来的机会,就不能只满足于亏钱赚返利。“
郭少云自言自语道:”必须充分利用这份能力,真正为龙国打下坚实的根基,加速崛起的过程。芯片被誉为信息时代的基石,而芯片架构,就是根基中的根基!“
他闭上眼睛,在心中默念:“打开系统。”
湛蓝色的虚拟光屏再次于意识中展开。他没有去看个人账户里那依旧惊人的数字,而是直接点开了之前很少涉足的【系统商城】。
在搜索栏中,他输入了“芯片架构”。
瞬间,琳琅满目的商品列表呈现出来,伴随着令人咋舌的价格标签。
“好家伙……”饶是早有心理准备,郭少云还是忍不住吸了口气。
商城里,X86架构的全套技术资料与专利包、ARM架构从古早版本到未来版本的所有指令集授权与核心设计……应有尽有。
但价格无一不是天文数字,后面跟着的一长串零看得人眼花缭乱。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