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梁的雪刚停,宫墙覆着一层薄白,御书房内的烛火却燃得正旺。柴荣手中捏着王溥的供词,指尖因用力而泛白——供词里不仅招认了与契丹的勾结细节,还牵扯出三位朝中中层官员,更证实了契丹联络漠北诸部的传闻。
“陛下,王溥党羽已尽数逮捕,三位涉案官员也已收押,只待陛下定夺。”范质捧着卷宗,语气凝重,“只是漠北诸部向来中立,此次竟愿与契丹联手,怕是耶律沙许了他们重利。”
柴荣将供词拍在案上,沉声道:“漠北诸部贪图小利,不足为惧。但他们的骑兵机动性强,若真在北伐时从侧翼突袭,确实棘手。传旨刘继业,密切监视漠北动向,一旦发现部落集结,即刻通报。”
话音刚落,侍卫捧着一封密封的信函闯入:“启禀陛下,燕云急报,瀛州守将送来密信,说是多位燕云汉人将领愿暗中归顺,求陛下予以接应!”
柴荣眼中一亮,连忙拆开密信。信中是瀛州、莫州、易州三位汉人将领联名所写,详述了契丹新掌权者耶律沙对汉人将领的猜忌与打压,动辄克扣军饷、随意责罚,燕云军民早已怨声载道。他们愿在北伐时打开城门,作为内应,只求柴荣收复燕云后,善待当地百姓,免除三年赋税。
“天助我也!”柴荣难掩激动,将密信递给范质,“燕云汉人离心离德,耶律沙已是众叛亲离。有这些将领作为内应,收复燕云便如探囊取物!”
范质看完密信,也面露喜色:“陛下仁德之名已传遍燕云,这才是民心所向。只是需派可靠之人前往联络,敲定接应细节,切不可泄露风声。”
“此事便交予赵匡胤。”柴荣当即拍板,“他刚封韩王,威望足够,且熟悉北伐军务,让他秘密派心腹前往燕云,与三位将领接头,约定北伐时的信号与接应方案。”
赵匡胤接到旨意后,不敢耽搁,连夜挑选了十名精锐心腹,乔装成商人,携带柴荣的亲笔信物,悄悄北上前往燕云。临行前,赵匡胤反复叮嘱:“此行关乎北伐成败,务必谨慎行事,若遇变故,宁可放弃联络,也不可暴露行踪。”
心腹们领命而去,一路避开契丹关卡,历经半月,终于抵达瀛州,与三位汉人将领成功接头。将领们见到柴荣的信物,激动不已,当即歃血为盟,约定明年开春后周大军北伐时,瀛州、莫州、易州三城同时开门,响应大军。
消息传回汴梁,柴荣心中大石落地。他命人加紧筹备北伐物资,同时继续推行新政,安抚百姓,整个后周都弥漫着一股蓄势待发的气息。
然而,平静之下,暗流从未停止涌动。
江南闽地,连绵的群山之中,一座隐秘的营寨里,火把照亮了一张张狰狞的面孔。南唐后主李煜的弟弟李从善,正站在高台上,对着麾下数千叛军发表演说:“柴荣小儿野心勃勃,妄图吞并天下,我南唐百姓已遭其害!如今契丹大军即将南下,漠北诸部也将出兵相助,正是我们复国的绝佳时机!”
台下叛军齐声高呼,声势震天。李从善原本跟随李煜逃往闽地,却不甘心就此失败。他暗中联络了江南残余势力、闽地割据武装,又派人重金贿赂了几个对后周不满的藩镇将领,组建了这支叛军。更让人忧心的是,他还与契丹使者搭上了线,约定一旦叛军起兵,契丹便从北疆出兵牵制后周兵力。
“大哥在金陵被后周军队监视,形同软禁,此仇不共戴天!”李从善眼中闪过一丝狠厉,“传令下去,三日后,兵分两路,一路攻打泉州,夺取粮草;一路攻打赣州,牵制韩令坤的兵力。待契丹大军南下,我们便直捣汴梁,复兴南唐!”
叛军们士气高昂,纷纷领命而去。营寨内,兵器碰撞声、呐喊声交织在一起,一场席卷江南的战火,即将再次点燃。
与此同时,汴梁城内,一处不起眼的民宅里,一位蒙面人正与契丹使者密谈。此人是王溥的余党,官职不高,却在禁军中有不少旧部。
“使者大人,李从善三日后便会起兵,柴荣必定会调兵南下平叛。”蒙面人低声说道,“届时,禁军兵力空虚,我可联络旧部,在城中作乱,为契丹大军南下铺路。”
契丹使者点了点头,眼中闪过一丝阴狠:“甚好!耶律沙大人已集结十万大军,只待李从善起兵,便会攻打代州。你若能在汴梁制造混乱,打乱柴荣的部署,事成之后,耶律沙大人定会封你高官厚禄。”
蒙面人躬身道谢:“大人放心,我已联络了三百余名禁军旧部,只待时机一到,便会行动。”
两人密谈完毕,蒙面人悄悄离开了民宅,消失在夜色之中。而这一切,都被暗中监视的御史台官员看在眼里,连夜将消息禀报给了范质。
范质得知消息后,大惊失色,即刻入宫求见柴荣。此时已是深夜,柴荣正在御书房批阅北伐粮草清单,见范质深夜到访,便知必有要事。
“陛下,大事不好!”范质神色慌张地说道,“李从善在闽地组建叛军,三日后便要起兵;王溥余党勾结契丹使者,意图在汴梁作乱,响应契丹大军!”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