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御赐的嘉奖如同冬日里最炽热的一把火,将朔风城将士们心中因严寒与战事而积攒的疲惫与沉闷,烧了个一干二净。接连几天,军营里都洋溢着一种昂扬振奋的气氛。士兵们走路带风,操练时喊杀声都格外响亮,互相打趣时也总离不开“咱们这可是被皇上金口夸过的精锐”、“连林行走做的饭都吃过,这辈子值了”之类充满自豪的话语。
林晚昭,“林行走”这个新名头,也迅速取代了之前的“林姑娘”、“林师傅”,成为了全军上下对她最普遍的尊称。她自己也慢慢从最初的晕乎状态中适应过来,将那块代表着荣耀的玉牌仔细收好,心态也调整得更加平和——荣誉是过去的,日子还得继续过,饭更得继续做,而且得做得更好!
随着对北疆军营生活越来越深入的了解,林晚昭观察事物的角度也变得更加细致和实用。她不再仅仅满足于让将士们吃饱、吃好,开始更多地思考如何让他们在各种极端条件下,也能更方便、更及时地获取能量和营养。
这日,她像往常一样去校场边上看士兵们操练,想了解一下大家对新一批能量饼的反馈。时近正午,冬日惨白的阳光勉力穿透云层,带来一丝微不足道的暖意。一队负责重甲格斗训练的士兵刚刚结束一轮激烈的对抗,个个汗流浃背,气喘如牛。他们穿着厚重的铁甲,行动本就笨拙,此刻疲惫之下,更是连走到旁边放置水壶和干粮的地方都显得十分艰难。
林晚昭看到,一个年轻的小兵好不容易卸下头盔,露出一张被汗水浸透、热得通红的脸。他抓起腰间的水囊,仰头想喝水,却发现水囊早已在刚才的剧烈运动中喝空了。他舔了舔干裂的嘴唇,又伸手去掏怀里用油纸包着的能量饼。然而,穿着全套铠甲,手臂活动极其不便,他笨拙地掏了半天,那油纸包反而差点掉进盔甲的缝隙里。旁边他的同伴想帮忙,自己也同样是行动不便,两人手忙脚乱,看起来既狼狈又有些滑稽。
最后,那小兵好不容易撕开油纸,拿起能量饼啃了一口。饼子依旧有些干硬,他吃得急,又没水喝,顿时被噎得直伸脖子,满脸痛苦,用力捶打着胸口,好半天才缓过气来。
这一幕,深深触动了林晚昭。她忽然意识到,自己之前改良的能量饼,虽然解决了便携、耐储和基本营养的问题,但在“即时食用便利性”上,还存在很大的不足!对于这些需要穿着沉重铠甲、随时可能投入战斗或者进行高强度训练的士兵来说,如何在最短时间内、以最方便的方式补充水分和能量,可能直接关系到他们的战斗表现,甚至在关键时刻影响到生死!
一个念头如同闪电般划过她的脑海:为什么不能设计一套专门适用于“铠甲状态”下食用的特制餐食呢?
这个想法让她瞬间兴奋起来!她立刻跑回辎重营的小厨房,找来纸笔(她现在有资格申请这些了),开始勾画构思。她将这套设想中的特殊餐食,暂时命名为“铠甲餐”。
“铠甲餐”需要满足几个核心要求:
第一,极度便携,且易于在穿戴铠甲时取用。 不能太大,不能太重,形状要适合塞入铠甲特定的缝隙或者随身的小皮囊里。
第二,食用方便,最好能单手操作,无需复杂撕咬。 考虑到士兵可能戴着手套,或者手部活动受限。
第三,能快速提供能量和水分,且不易洒漏。
第四,当然,味道也不能太差。
针对这些要求,林晚昭开始了她的“研发”。
首先,是主食部分。现有的能量饼体积还是偏大,而且干啃确实噎人。她决定将其进一步改良。她将杂粮粉、炒豆粉、肉松粉、盐和少量糖混合后,加入更多熬化的荤油和骨头汤,不再做成大饼,而是搓成手指粗细、寸许长短的小条,放入特制的小模具中,用更低的温度慢慢烘烤,使其内部保持一定的酥松度,而非完全干硬。这样做出来的“能量棒”,体积更小,重量更轻,口感也更酥脆易嚼,即使干咽也不会太困难。她用裁剪好的油纸,将每一根能量棒独立包裹,方便取用和卫生。
接着,是解决饮水问题。军中的水囊多是皮制或竹制,体积较大,挂在腰间在剧烈运动时容易晃动碰撞,而且喝完就空,无法固定携带。林晚昭想起了以前在电视上看过的古代行军用品,似乎有用动物膀胱做水袋的?她立刻去找辎重营里负责鞣制皮革的老工匠请教。
老工匠证实了这一点,并找来了几个经过初步处理、干净无异味、韧性极好的猪膀胱(军中宰杀牲口后会收集这些“下脚料”另作他用)。林晚昭如获至宝!她将猪膀胱再次用草木灰和盐水反复搓洗、浸泡,确保绝对清洁后,将其吹胀晾干。然后,她尝试着往里面灌入调配好的淡盐水和压榨的野果浓汁混合液——这是为了在补充水分的同时,也补充因流汗而损失的盐分和少量维生素。她将膀胱口用细绳紧紧扎住,又在外层套上一个用软皮缝制的保护套,防止被尖锐物划破。一个简易的、可随身塞入护腕或胸前铠甲内的“便携水袋”就做好了!容量不大,但关键时刻抿上一口,足以缓解焦渴。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