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这妇人姓王,夫家本是前面三十里外王家坳的农户。去年家乡遭了涝灾,田地被淹,丈夫在抢修河堤时不幸被洪水卷走,连尸首都没找到。她带着女儿丫丫,守着几亩薄田,艰难熬过了冬天。谁知今春天旱,秧苗迟迟插不下去,家中存粮见底,实在活不下去,只好带着女儿出来逃荒,想去邻县投奔一个远房表亲,谁知走到这里盘缠用尽,表亲也没找到,已经困在此地两三日,靠挖点野菜和路人偶尔施舍度日,丫丫更是饿得皮包骨头。
王嫂子说着,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掉:“民妇不是那等好吃懒做之人,但凡有点活路,也不敢带着孩子拦路乞讨……实在是……实在是走投无路了哇!”她看着怀中因吃了点东西而暂时停止哭泣、却依旧瘦弱的女儿,悲从中来。
林晚昭听得心里堵得慌。她看了看官道两旁茂盛的杂草灌木,心中一动。她穿越初期,也是靠着辨认野菜才勉强活下来的。
“王嫂子,你别急。”林晚昭拍了拍她的手,语气坚定起来,“光靠乞讨不是长久之计。我瞧你这附近,就有能活命的东西!”
她说着,拉起王嫂子,走到官道旁的坡地上,指着一丛丛看似普通的植物,开始了她的“现场教学”。
“你看这个,”她拔起一株叶子呈锯齿状、开着小黄花的植物,“这叫荠菜,这个时候虽然有点老了,但焯水后凉拌或者做馅,味道还是不错的,能饱腹。”
又指着一片叶子肥厚、贴着地生长的野菜,“这是马齿苋,酸溜溜的,清热解毒,凉拌、做汤或者晒干了炖肉都行。”
还有那叶片细长、带着清香的野茼蒿,那开着紫色小花的紫花地丁(需谨慎处理)……
林晚昭如数家珍,将几种常见、易辨认、无毒且口感尚可的野菜一一指给王嫂子看,并详细说明了采摘和处理的方法,哪些需要焯水去涩,哪些可以直接食用。
王嫂子本是农家妇,对这些野草并不完全陌生,只是以往不曾特意去分辨哪些能吃、哪些好吃。此刻经林晚昭一点拨,顿时茅塞顿开,连连点头:“是是是!这些草坡上到处都是!以前竟不知道能这么吃!”
“光有野菜还不行,还得有点主食和油水。”林晚昭回到车边,从自己的“移动厨房”储备里,拿出一小袋大约两三斤重的杂粮面(粟米、豆面混合),又忍痛割爱,取了一小罐她精心炼制的、约莫半斤重的雪白猪油。这可是旅途中的“硬通货”!
她将面和油递给王嫂子,说道:“这些你拿着。我教你用这些野菜和杂粮面,做几样简单顶饱又好吃的!”
她让王嫂子找来几块相对平整的石块,垒成一个简易的灶台,又捡来干树枝生起一小堆火。然后,她亲自示范:
一是做野菜杂粮团子。将荠菜、马齿苋等野菜洗净焯水,挤干水分切碎,混入杂粮面中,加入适量的水和一点点盐,揉成不粘手的面团,然后捏成一个个小孩拳头大小的团子,直接放在烧热的石块上烙烤,时不时翻面,直到外皮焦黄酥脆,内里熟透。这样做出来的团子,既有粮食的扎实,又有野菜的清香,还带着烤制后的焦香,非常顶饿。
二是做野菜杂粮糊糊。将剩下的野菜切得更碎些,锅中(用林晚昭带来的小铁锅)放一点点猪油烧热,下野菜碎略微翻炒,然后加入足量的水烧开,再将杂粮面用冷水调成稀糊,慢慢倒入沸腾的野菜汤中,边倒边搅拌,煮成粘稠的糊糊,最后加盐调味。这糊糊热乎乎、香喷喷,容易消化,尤其适合肠胃虚弱的孩子。
三是做猪油渣炒野菜。将野菜焯水后,锅中放一小勺猪油,烧热后放入野菜猛火快炒,出锅前撒点盐。猪油的荤香能极大提升野菜的口感,让人更有食欲。
林晚昭一边做,一边详细讲解每个步骤的要领和火候把握。王嫂子在一旁看得目不转睛,学得极其认真。她本就是做惯了家务的农家妇,上手极快,很快就掌握了要领。
当野菜团子的焦香、糊糊的谷香和猪油炒菜的油香混合在一起,弥漫在空气中时,不仅王嫂子和丫丫眼中露出了渴望的光芒,连旁边站岗的亲兵们都忍不住偷偷咽了口口水。
林晚昭将做好的食物分给王嫂子和丫丫。丫丫捧着烤得焦黄的野菜团子,咬了一大口,烫得直吹气,却吃得眉眼弯弯,含糊不清地说:“娘……好吃!香!” 王嫂子自己尝了一口猪油炒的野菜,那久违的油润滋味让她几乎掉下泪来,连声道:“好吃!真好吃!谢谢贵人!谢谢贵人!”
“别叫我贵人,我姓林,你叫我林姑娘就好。”林晚昭笑着摸了摸丫丫的头,对王嫂子说,“你看,只要肯动手,这漫山遍野都是吃的。这点面和油你省着点用,足够你们母女支撑到找到你表亲,或者找个城镇安顿下来了。”
她想了想,又补充道:“若是能找到个城镇,哪怕只是在城门口或者集市边上,支个小摊,卖这些野菜团子和糊糊,成本低,应该也能赚点小钱糊口。关键是干净、味道好,总会有人买的。”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