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课的汗水与沉静尚在四肢百骸间回荡,周末午后的阳光已变得温和慵懒。陈默刚在食堂简单解决了午饭,正漫步在通往图书馆的林荫道上,思绪还沉浸在上午指导学员体会“松沉”劲的细微感触中。途径三角地——这片北大最富活力的社团招新广场时,一股不同于武术刚猛气息的文化热浪扑面而来。
各色社团的横幅、展板、易拉宝琳琅满目,将这片区域装点得如同文化的集市。辩论社的成员正慷慨陈词,音乐社的吉他声悠扬婉转,动漫社的COSPLAY引人驻足……喧嚣声、音乐声、宣传声交织在一起,充满了青春的活力与张扬。陈默本欲径直穿过,目光却不经意地被一角相对安静却气场独特的区域吸引。
那里,几张铺着深蓝色桌布的长桌一字排开,桌上整齐地陈列着笔墨纸砚。几幅尚未完成的水墨画作悬挂在身后的展架上,或山水空蒙,或花鸟灵动,墨色淋漓,气韵生动。一块素雅的木质招牌上,用遒劲的隶书写着三个大字——“书画社”。与周围的热闹相比,这里仿佛自成一片天地,流淌着一种沉静而风雅的韵律。
几位身着素色衣衫、气质温婉的社员正坐在桌后,或安静地翻阅着碑帖,或低声向前来咨询的新生讲解着什么。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墨香与宣纸特有的气息,这味道让陈默感到一种奇异的熟悉与亲切,仿佛与赵老工作室里那些古籍、印谱散发的气息一脉相承。
他的脚步不由自主地慢了下来。目光越过人群,落在铺在桌案一侧的几张宣纸上。那上面是社员们现场挥毫的作品,有楷书,有行草。陈默虽不专攻书法,但常年雕刻磨练出的对线条、结构、力感的敏锐鉴赏力,让他能清晰地感受到那些笔墨线条中蕴含的功夫与性情。有的笔力遒劲,结构严谨;有的行云流水,意气风发。
就在这时,他的视线被桌案中央正在进行的场景牢牢锁住。
一位身着浅青色连衣裙的女生,正立于案前,悬腕提笔。她身姿挺拔如兰,神情专注而宁静,仿佛周遭的一切喧嚣都已与她无关。只见她屏息凝神,笔锋饱蘸浓墨,落于雪白的宣纸之上。
她画的是墨竹。
笔尖在纸上行走,时而中锋勾勒竹竿,坚韧挺拔,节节分明,力透纸背;时而侧锋挥洒竹叶,疏密有致,浓淡相宜,仿佛能听到风吹叶动的沙沙声。她的手腕极其灵活稳定,运笔节奏分明,提、按、顿、挫,无不恰到好处。那墨竹在她笔下,不仅仅是形似,更焕发出一股清雅高洁、宁折不弯的精神气韵。
陈默看得有些出神。他雕刻时,追求的是在立体空间中,通过刀法的转折、顿挫、深浅,表现出物象的质感、结构与神采。而眼前这女生,则是在二维的平面上,仅凭一支软毫,借助水墨的浓淡干湿、线条的刚柔曲直,同样营造出了如此生动传神、意蕴深远的境界。这二者,在艺术的至高追求上,似乎是相通的——都是对“形”与“神”、“力”与“韵”的极致把握。
最后一笔落下,她轻轻搁笔,对着画作微微颔首,似乎还算满意。旁边围观的同学发出低低的赞叹声。她抬起头,目光恰好与一直凝神注视着她的陈默相遇。
那是一双极其清澈而沉静的眼眸,如同雨后的远山,带着书卷气的温润和艺术家的敏锐。被她这样一看,陈默心中莫名一动,仿佛平静的湖面被投下了一颗小石子。他并没有寻常男生见到漂亮女孩的局促,而是出于一种对技艺的欣赏和共鸣,自然而然地向前走了几步,来到案前。
他的目光没有停留在女生清丽的脸庞上,而是再次落在那幅刚刚完成的《墨竹图》上,由衷地赞道:“好画!竹竿挺拔有力,节而不屈;竹叶纷披,疏密有度,风神跃然纸上。尤其是这笔墨的‘力’与‘韵’,控制得极好。”
女生闻言,眼中闪过一丝讶异。前来书画社咨询的新生,大多会夸“画得真像”、“真好看”,能直接点到“力”与“韵”这等专业核心词汇的,少之又少。她不由得多看了陈默一眼,见他目光澄澈,神情专注地看着画作,并非刻意搭讪,便微微一笑,声音清越如玉石相击:“同学过奖了。只是信手涂抹,还未能完全写出心中竹子的风骨。你也懂画?”
“我不太懂画,”陈默老实回答,指了指那画上的线条,“但我学过雕刻。感觉你这用笔的力道、转折,和我运刀时追求的那种‘劲’与‘意’,有些相似。”
“雕刻?”女生眼中的兴趣更浓了,“是木雕还是石雕?”
“主要是木雕,也接触一点玉雕。”
“难怪。”女生恍然,看向陈默的目光里多了几分同道中人的意味,“书画同源,讲究的也是骨法用笔,线条的生命力。看来无论是刀还是笔,到了高处,追求的都是相通的境界。我是林卿,美术学院中国画专业大三,书画社的副社长。”
“陈默,古典文献学大一。”陈默报上名字。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