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芷以“特聘专家”身份,被安排在外交部下属的一个政策研究部门。
名义上,她负责一些基础的数据整理和文献分析工作。
然而,她提交的第一份“分析报告”,就悄无声息地在极小的范围内引起了轰动。
那是一项关于某个区域合作倡议的深度评估,该倡议涉及多方利益,谈判陷入僵局数月。
白芷的报告,不仅精准剖析了各方的核心关切、潜在盟友与对手的真实意图,还预判了未来半年内可能出现的三个关键转折点,并针对每个转折点提出了极具前瞻性和操作性的应对方案。
报告逻辑之严密、视角之刁钻、对细节的把握之精准,让几位资深外交官看完后,沉默良久,最终感叹:
“后生可畏……不,是天才罕见。”
这份报告被迅速呈送更高层级。
很快,白芷被允许参与一些非核心但更具实质性的内部讨论会。
在会上,她发言不多,但每次开口,总能一针见血,直指问题要害,提出的建议往往让与会者有种茅塞顿开之感。
她冷静、客观、不带个人情绪的风格,与她年轻美丽的外表形成了巨大反差,让人印象深刻。
渐渐地,“政策研究部来了个极厉害的新人”的消息,在小圈子里传开。
虽然大多数人并不知道白芷的“底细”,但都认可了她的才华。
……
机会终于降临。
一项重要的多边外交峰会即将在瑞士日内瓦举行。
会议的核心议题是制定一项关乎未来十年全球科技产业发展方向的尖端技术标准。
该标准涉及人工智能底层架构、数据跨境流动规则等前沿领域,利益攸关,博弈激烈。
几大科技强国和各区域集团都摩拳擦掌,试图将自身技术优势转化为国际规则的主导权。
谈判已进行数轮,始终未能打破僵局。
中国代表团面临巨大压力,急需一位既能深刻理解复杂技术细节、又具备卓越战略分析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的成员,在会议期间提供即时、精准的信息支持和策略建议,尤其是在技术条款的攻防上。
经过内部激烈的讨论和严格的审查,一个大胆的决定被做出:
将白芷作为特别技术顾问,纳入中国代表团名单。
当部门负责人亲自将印有国徽的正式邀请函和厚重的技术协议草案、各国立场分析等背景资料交给白芷时,语气格外郑重:
“白芷同志,这次日内瓦峰会,技术标准的争夺是核心战场,形势复杂,对手强大。”
“我们需要你在技术层面提供最强有力的支持,抓住关键,破解困局。”
“有信心吗?”
白芷接过文件,目光平静地扫过封面,超脑已瞬间同步了所有电子版资料。
海量的技术参数、协议条款、各国提案及背后的利益诉求如同潮水般涌入她的处理核心,并被迅速解析、归类、建立关联模型。
她抬起头,眼神清澈而坚定,没有任何紧张或激动,只有一种面对复杂问题时的绝对冷静:
“明白。任务目标已确认。技术壁垒分析模块与谈判策略生成模块已激活并完成初始化。”
“保证完成任务。”
她的回答,依旧带着一丝非人的精确感,却让负责人紧绷的神经莫名松弛了几分。
这位年轻的专家,似乎天生就是为了应对这种高度复杂、充满技术对抗的局面的。
消息传出,在外交部内部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让一个如此年轻、且资历几乎为零的“新人”参加如此高规格且专业性极强的多边峰会,这在外交部历史上极为罕见。
质疑声自然存在,但更多了解白芷在之前区域合作倡议分析中展现出的恐怖能力的人,则抱有一种强烈的期待。
……
与此同时,在白芷于政策研究部默默积累、尚未公开亮相国际舞台的这段时间里,魏大勋也开始逐步、有选择地恢复自己的荧幕事业。
他复出后的第一个公开活动,并非新戏开机,而是接受了一档国内顶级访谈节目的邀请。
这档节目以其深度、真诚和善于挖掘嘉宾内心世界而闻名。
选择这里作为复出首秀,魏大勋的意图在于:
需要一个能温和回归、又能适度表达心境的平台,而且节目两天后就能播出。
节目录制当天,魏大勋穿着一身剪裁得体的深蓝色西装,身形挺拔,气质沉稳。
与失踪前相比,他眉宇间少了几分阳光跳脱,多了几分历经风雨后的深邃与坚定,但眼神依旧明亮,尤其是在谈到某个特定话题时。
主持人显然做足了功课,问题既触及了他失踪经历的阴影(被魏大勋用之前记者会的“记忆模糊”说法谨慎带过),也关注了他未来的规划,但更多是围绕他的心路历程和情感支撑展开。
“大勋,”
主持人语气温和,
“我们都知道,过去这一年多,对你和白芷女士来说,是极其不平凡的。”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