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墨那场“广场舞编码”的直播,如同一颗投入信息深潭的石子,激起的涟漪远超他自身的想象。在“直播间技术分析办公室”和最高情报机构“舞影”项目的联手运作下,公众层面的舆论被成功引导至“沙雕整活”的方向,但在某些不为人知的暗处,那诡异舞步带来的震荡才刚刚开始。
“根据多方情报确认,至少有三个境外情报组织对林墨的‘广场舞’视频产生了浓厚兴趣,并启动了初步分析程序。”例会上,情报分析军官汇报着最新动态,“其中,‘信天翁’小组(某西方强国情报机构)和‘深蓝’公司(某跨国军工复合体背景的‘顾问’机构)投入了相当大的资源,试图解析林墨的动作序列。”
陈老闻言,嘴角勾起一丝难以察觉的弧度:“哦?他们进展如何?”
分析军官脸上露出一种古怪的神色,似乎想笑又强忍着:“报告,由于文化差异和先入为主的观念,他们的分析……完全跑偏了。”
他调出几份截获的分析报告片段。
“信天翁”小组的报告标题是:《解析目标L的潜在仪式性行为及可能的精神控制符号》。报告中将林墨的“乾坤八卦玲珑步”强行与各种冷门邪教仪式、古老萨满舞蹈甚至某些精神疾病患者的无意识动作进行比对。报告认为,林墨可能是在进行一种“群体潜意识干扰实验”,或者是在向特定受众传递某种“精神暗示密码”,其动作中的“抽搐”被解释为“癫痫式信息注入”,“扭曲”被理解为“维度扭曲象征”,而林墨提到的“八卦”一词,更是让他们一头扎进了东方神秘学的故纸堆,试图从《周易》爻辞和风水方位中寻找答案,结果越研究越迷茫。
“‘深蓝’公司的分析则更偏向技术路径,但同样南辕北辙。”分析军官继续展示,“他们动用了最先进的人体运动分析软件,试图将林墨的动作建模,但他们预先假设这是一种‘人体密钥’或者‘生物特征识别序列’。他们将林墨的关节角度、运动轨迹数据与他们数据库中的各种门禁手势、身份验证动作进行匹配,甚至怀疑这是一种新型的、基于动态姿势的计算机交互接口。他们的结论是,该动作序列复杂度过高且极不自然,不符合主流人机工程学,判定为‘无效设计’或‘高度个性化的行为艺术’。”
办公室里响起一阵压抑的低笑声。李教授推了推眼镜,笑道:“看来,林墨这套‘鬼畜舞步’的掩护效果,比我们预期的还要好。他们根本想象不到,这会是一种全新的信息编码载体。”
赵教授点头:“这正是林墨的高明之处,或者说,是他背后系统设计的精妙。用极端日常化、甚至低俗化的形式,包裹最尖端的技术内核,天然过滤掉了那些带着傲慢与偏见的观察者。”
陈老总结道:“继续保持舆论引导,让他们在错误的方向上深耕细作吧。我们的重点,还是配合林墨的下一步行动。”
就在境外势力对着“鬼畜舞步”抓耳挠腮之际,林墨接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邀请——一档国内颇受欢迎的周末黄金档综艺节目《奇迹实验室》的嘉宾邀约。这档节目以展示各种新奇发明、科学实验和民间牛人为主,兼具娱乐性和科普性。
节目组邀请林墨的理由也很直接——看中了他最近“跳跳糖火箭”和“广场舞编码”带来的巨大流量和话题度,希望他能上台表演一个“科学魔术”或者“趣味实验”。
“办公室”在评估后,认为这是一个绝佳的机会。在可控的、拥有更高制作水准和传播平台的节目中,林墨可以更“合理”地展示一些东西,同时也便于他们进行更精细的信息掩护和引导。
“可以参加,”陈老批示,“但需要为他量身定制一个‘剧本’,确保既能引出技术,又不暴露核心。同时,节目组内部需要有我们的人进行配合。”
林墨接到通知后,摸了摸下巴,看着系统里那个尚未完成的【信息时代的“巴甫洛夫之铃”】任务,又看了看节目邀请,眼珠一转,有了个大胆的想法。
“系统,【恶搞版神经拟态信号编码器】能不能稍微……扩展一下功能?比如,不只是输出信号,还能接收并……嗯……转化一下?”他在脑海中试探着问。
【可提供临时扩展模块:【能量-物质信息印记转换器(一次性体验版)】。需消耗300科技点。可将特定编码的能量信号(如电磁波、声波)在特定介质(需具备相变特性)中诱导形成对应的微观物理结构。】
林墨眼睛一亮:“就是这个!买了!”
几天后,《奇迹实验室》录制现场。灯光璀璨,嘉宾云集,观众席座无虚席。主持人以热情洋溢的声音请出了本期特邀嘉宾——“网络超高人气、以硬核(?)整活着称的科学主播,林墨!”
林墨穿着一身略显宽大的休闲服,脸上带着他那标志性的、略带羞涩(伪装)和跃跃欲试的笑容走上台,引来观众席一阵欢呼和善意的笑声。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