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大暑。一大早,郑元开车,子栋带着子玉三人赶回山城。
前天家里打电话,御八珍的新车间已经建设完毕,可以投入使用。可找了个阴阳先生看了日子,才发现这一周赶巧了,就没有适合搬家的好日子。车间本就不太够用,这两个月的烧鸡加工量又提了上来,场地就更加的捉襟见肘,搬厂房就迫在眉睫。最后无奈的折中了一下,挑了24号这个不好不坏的日子挪厂房。用爸妈的话来说,反正十月份才是真正的搬家,现在算事急从权。
按理说马三作为股东也要回来,可是吴燕已经住进了医院,这两天就要卸货,家人也就没让他折腾。大嫂的身子也重了,也没让她来回奔波,正好和吴燕做个伴。
奉天到山城的路程并不遥远,只有两百多公里,路况还行。马路虽窄,但车也不多,一路上的村庄挺密集,算是人烟稠密。即使在治安最不好的前几年,这条路上也没有听说有车匪路霸,所以一路疾驰的郑元,到山城县只开了三个小时。
中午饭是在谢县长家吃的,小食堂的师傅上门服务,这是昨天就定好的,同时来陪客的还有王建的父亲王克成。
“明天我过去,克成一起不?”吃完饭,几人坐在沙发上,谢县长点了根烟,悠悠的问。
“这御八珍又是咱县的财神爷,我手头没啥着急的事,就蹭县长的车去凑凑热闹。”
“欢迎领导视察!”子玉笑嘻嘻的道。
“行了,你就别在这卖乖了。”谢凌峰道:“这段时间你们又是考试,又是出门的,我也没顾得上找你。”
“找我干啥?”子玉有点懵,现在各个位置都有人负责。
“上个月第一批养殖场资金回笼,大家就磨拳檫掌开始抢名额。这七月份的第二批养殖场的小公鸡也出栏后,所有的乡镇就都快折腾疯了。现在这些人天天磨着我,要求扩大养殖基地数量。有几个神通广大的,找来各级领导,连书记都沉不住气,会议上提了几次,都烦死我了。”谢凌峰嘴上说烦,可上翘的嘴角分明是凡尔赛的感觉。
“那谢叔想让我干啥?”姬子玉问。
“这个月就增加一倍的养殖场,你哥俩觉得行不行。”
“陆教授的种苗没问题就行!禾丰饲料在这个季节增加产能也容易。”子玉想想道:“福达的建设也不会拖后腿,剩下也没啥了。”
“按这速度,年底就会达到八十到一百家,御八珍的收购压力大不?”谢凌峰问:“我看你们在山城和春城开店的速度没有上半年快,这消化会不会成问题。”
“这个没问题!”姬子栋喝了两瓶啤酒,有些上脸,正用郑元递过来的毛巾擦脸,闻言插嘴道:“这两天我们在奉天最大的几家副食品批发市场,或租或买的弄了几个摊位,就是为咱养殖场准备的!不管是鸡和猪,就是鸡蛋我们都可以包销掉。”
“真的!”谢凌峰兴奋的反问。
“真的,爸!”谢建华道:“我和小建一起去的!奉天最大的十二线批发市场,猪肉都是用大卡车拉,有多少都不够卖的!奉天人可比咱有钱多了。”
“铁西、皇姑、大东的那几个批发市场也不小,俺们也都去过!那家伙,买东西像打仗似的。”王建也咋舌。
“真有那么邪乎?”王克成去奉天的机会少,知道儿子不太稳重,有些将信将疑。
“我让一个轻工业局的朋友查了一下数据。去年辽省人口是3900万,人均消耗猪肉22.3公斤,总消耗是87万吨。而本省生猪产量仅为74.1万吨,缺口有13万吨。”姬子栋侃侃而谈:“按照一头猪200斤,除四肢下货有120—130斤的出肉量,缺口就是200万头。咱们一个养殖场一年两茬才1000头,100家才十万头,还不到十分之一。”
姬子栋说完一屋子人都噤声了,子玉也不禁对大哥刮目相看。他也没想到哥哥的成长这么快。
“谢县,那咱们还犹豫什么!天予不取,必受其咎啊!”王克成兴奋的道。
“是啊!老谢,这可是好机会。”谢妈也很高兴,她是银行的,对这些数据更敏感。
“那你们的下货销售会不会有压力?”谢凌峰压抑着心情又问。
“问题不大!”姬子栋笑着说:“夏天的熟食销售比较淡,我们御八珍的门店都在练内功,所以就没扩张。等到九、十月份,北边的哈市,南端的蓝城都会打通。最起码还会增加三十到五十家的门店,消化这些原料就更不成问题了。而且爱军这段时间又联系了两个铁路局,批发的量也在增长。”
“怪不得你们着急搬厂房呢!”谢妈笑着感叹。
“是啊!这个厂房的压力比较大,所有的批发都得从这走。春城和奉天的厂房,只能保证附近门店的供应。”
“那我就放心了。”谢凌峰笑道:“明天去看看你们的新厂房,后天我就着手扩大养殖计划。今年争取让我们县的老百姓过个肥年!”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