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的修撰自也离不开崇文院。
修史历来是国朝政绩,放诸个人身上则更是莫大名声,如司马迁编修《史记》便被后人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立德立功立言,文人三不朽,莫善于此。
说到底,常佶仍是个好大喜功之人。比如他便亲自撰写了茶书经典之《茶论》,全书首绪言,次分地产、天时、采择、蒸压、制造、鉴别、白茶、罗碾、盏、筅、瓶、杓、水、点、味、香、色、藏焙、品名,共二十目。对于地宜、采制、烹试、品质等,讨论相当切实。其中尤其是关于点茶的一篇,详细记录了本朝流行点茶这种代表性的茶艺,可为后人了解大定点茶提供依据。
司马光编撰《通鉴》半道而止,崇宁帝自是省得其中利厉,遂令诸司抽调精兵强将完成此书,亦是青史留名之举也。
崇宁六年十月,《通鉴》书成,皇帝常佶亲赐书名《资治通鉴》并题名留墨。国子监印书十万册,纷发诸官学以为教科书,天下士子更是争相购买。
士林间皆言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文字优美,叙事生动,且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可与《史记》并列为史家绝笔也。“
此书删削冗长,举撮机要,专取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为编年一书,使先后有伦,精粗不杂。
时人称誉不绝:
“自有书契以来,未有如《通鉴》者。”
“为人君而不知《通鉴》,则欲治而不知自治之源,恶乱而不知防乱之术,为人臣而不知《通鉴》,则上无以事君,下无以治民,为人子而不知《通鉴》,则谋身必至于辱先,作事不足以垂后。”
“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必不可不读之书。”
“读十七史,不可不兼读《通鉴》。《通鉴》之取材,多有出正史之外者,又能考诸史之异同而裁正之。昔人所言,事增于前,文省于旧,惟《通鉴》可以当之。”
总之,此书一出,士林雀跃,文坛狂欢,天下文人士子奔走相告,皆与有荣焉。
嗯,士林至尊,宝书《史记》,号令文坛,谁敢不从。《通鉴》不出,谁与争锋。
此乃普天同庆之要事,当举国贺之。
接下来自是要论功行赏,所有参与编修此书者皆有赏赐,或赐金银丝帛,或升迁重用,在此事上皇帝可是毫不吝啬奖励。
冯过也在封赏之列,且算是打破常规的越级提拔。
科举在殿试发榜后,中式的进士即分甲授官居:状元授修撰,榜眼、探花授编修,二、三甲进士可以再参加翰林院的考试,称之为“馆选”,若考取的称之为庶吉士。
本朝初,选进士于六部诸司及翰林院之下观政。翰林院之下者称庶吉士,六部之下者称观政进士。庶吉士专属翰林院,选进士中长于文学及书法者充任。新进士必须通过馆选考试,成绩优异者,才能成为庶吉士。每次所选人数不定。让他们先在翰林院内学习,之后再授各种官职。
参加选举的称为“馆选”,馆选后,中选进士以翰林院、詹事府官高资深者一人进行讲课,称为教习。三年学成后,成绩优秀者留翰林院做编修、检讨,次一等的派出当给事、御史之类的官,称为“散馆”。庶吉士散馆后,便是翰林。
翰林为政府储材之地。正所谓是“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故此庶吉士号称“储相”,能成为庶吉士的都有机会平步青云。可见,庶吉士虽然还要坚持三年学习,比其他进士迟些做官,但其地位、威望却比一般进士高。
按照正常晋升路线。从翰林院修撰向上,仍然是走翰林院的路线的话,下一步就是升为侍读、侍讲。如果不是依着翰林院的路线,有可能升为左右春坊庶子、国子监司业等等。
从翰林院侍读、侍讲向上,就是侍读学术、侍讲学士。此时,就有了升为各部侍郎的资格。
但,需在翰林院呆满三年方能内迁或外放,此为定例。
而冯过在翰林院未满二年就得到转迁的机会,实属打破常规了。
喜欢鼎定河山请大家收藏:(www.shuhaige.net)鼎定河山书海阁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