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承应和卢象升一行人,于三月十三日到达集宁。
卢象升感觉自己来到了陌生的地方。
陌生不在于地区,而在于内心的一种感觉。
比如道路,都不是土路,而是石子路。但又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石子铺成的路,而是明显添加了其他东西。
整条道路宽敞、平坦,各种马车行驶在上面,络绎不绝。
在这里,会看到穿着各种风格衣服的百姓,说着不同口音、甚至不是同一种语言的话,或讨价还价,或闲谈聊天。
卢象升甚至认为,能吵架也是一种幸福,起码说明他们吃饱了,有力气争论。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孩童们的读书声,传入卢象升的耳中。
他停住了马匹,侧耳聆听。
杨承应也停了下来,扭头看见卢象升认真的神情。
真是一位纯臣。
“这里的孩童都是军中子弟?”卢象升忽然问道。
“军中子弟另有学堂,这是为穷苦百姓专门建设的学堂。”
杨承应笑着回答。
“教化百姓,也是一件大功德。”卢象升道,“我也想在山西等地推行教育,可惜囊中羞涩,终究只是一个主意。”
“让百姓有心思把孩子送到学堂,如果家中食不果腹,哪有心思把孩子送来。”
“是这个道理。”
“走吧,我带你去一个好地方。”
杨承应策马先行。
卢象升瞅了学堂一眼,骑马随后跟着。
一行人穿过集宁的西城,来到了集宁东南的钢铁厂。
卢象升还没到,就远远看到了钢铁厂上空的烟云。
那是他从未见过的大厂。
在李国英、刘承爱的用心运作下,钢铁厂已经能大批量生产出合格的钢铁。
生铁,熟铁,碳素钢……
从而延伸出兵工厂,炮厂,农具制作厂等一系列厂房。
打造出高质量的马蹄铁,武装后的辽东军和蒙古骑兵,纵横塞外。
“请随我来,带你去看一眼兵工厂。”
杨承应说着把僵绳一提,镫子一磕,向兵工厂走去。
兵工厂主要生产火药,米涅弹和零九式步枪。
火药,目前以黑火药为主,黄火药也在大规模生产。
另外还有无烟火药,但一般是库存。
平常训练都用黑火药加米涅弹。
来到靶场,杨承应拿着一杆零九式步枪,当着卢象升的面,演示装填弹药,然后射击。
砰的一声,一击命中。
卢象升一惊,问道:“这枪在辽东军装备多少?”
杨承应道:“每人都有。上面刻有编号,领取时登记造册,谁弄丢了治谁的罪。”
“难怪你以极小的代价纵横漠北,原因都在这里。”卢象升无法想象出当时的场景,但根据枪支射击距离猜到。
一支传统的骑兵,从出现在视野开始,一直遭受着这种枪的打击。
甚至说,没有进入视野就遭到大炮打击。
那么如果不及时撤退,离全军覆没不远了。
“枪支的好坏只是一部分,最重要的是打造枪支的材料过硬。否则就会出现一种情况,由于质量不佳,只能在开炮前祈祷或是算卦。”
杨承应把枪支交给身边的人,对卢象升说道。
“是这么个道理。”卢象升听着,心里也在猜测着,杨承应说这番话的目的。
“可是一般的乡绅不会看到这个,他们只会盯着土地。他们盘剥土地上的人和物,得到的财物要么再买地,要么资助宗族子弟在朝中当大官,避开朝廷的赋税。从来没有想过,拿着钱财做这些事!”
“杨经略这话有失公允,就算有人有心做这些事,朝廷……”卢象升忽然住了嘴。
士农工商,是太祖定下的规矩。
其中,商虽是最低等,却也是最有钱的一类。
当然仅止于官商一体的那类人。
其余的商人,日子就过得很苦逼。
明清时期有一个段子,有个人开了家豆腐坊,每日辛勤劳作,赚到一些钱,扩大了规模。
却也引来了官吏的注意,从此那人遭了大霉,今日你来勒索,明日他来敲诈,把好好的豆腐坊弄没了。
所谓资本主义的萌芽,到了明清就变成了贪官污吏的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收合适的税,听最少的鹅叫,一直是赋税的奥秘。
很显然,明无法做到。
卢象升所以闭上了嘴巴。
他沉默了半响,问道:“经略带我看这些地方,用意何在?别告诉我只是闲逛。”
“卢兄,盛衰岂无凭,明廷已经是朽木,再难有所作为……”
“杨兄,我懂你的意思。”
卢象升抬手打断杨承应的话,慨然道:“我自小崇拜的人物就是岳飞和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他说到这里时,语重心长的说道:“杨兄的好意,我心领了。但是我无法违背自己的心,背叛大明!”
“我没让你背叛,只是请你……”杨承应还想再劝。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