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边,镇长和村长们领了清川周报以后就相继离开县衙,回自己村镇了。
在回去的路上,他们把周报看了好几遍。
林百参回到林家村后,遇到后生,就让他挨家挨户的告诉全村人,晚饭后在晒谷场集合。
其他村长回到村子里也是如此安排。
镇子上的人多,也没有一个地方能容下这么多人,但三个镇长能坐在这个位置,都不是没脑子的。
他们把心腹叫过来,像县令大人一样开会,每人手中一张清川周报,将任务交代下去,每个人负责一条街,一个区。
不过当中有人不识字,念得磕磕巴巴,这让镇长很生气。
“从今天起,你们都给我好好学,三天后,谁要是读不了周报,就给我滚蛋!”
“是是是,镇长,小的们一定好好学。”
不识字的几人额头冒出一层冷汗。
镇长为了完成县令大人交代的任务,其他区域就只能自己上了。
镇长身边还有读书人,各个村长身边就多是大老粗。
一年前,一个村里有一两个读书人已是难能可贵,如今每个村里不仅有读书人,人数还不少,这绝对是飞跃般的进步。
就拿林家村来说,因为林宽的泥瓦匠队伍接的活儿多了,挣的银钱就多了,还有不少人在砖窑干活儿,地里又有粮食,不用再花高价买粮,日子自然越过越好。
在林宽的资助下,林百参从镇上请了老秀才回来,在村里开了私塾,给村里的孩子开蒙启智。
林百参将五份周报放到私塾,另外的分给村里四个通透的老人。
他自己留一份学习,正如周报上写的活到老学到老,他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就是学到老也学不完。
傍晚时分,林家村的村民们都带着板凳来到晒谷场。
晒谷场是林宽的泥瓦匠队伍所建,和水泥路一样平整干净,能够吸收水分,粮食干得快,晒个三天左右就可以收进粮仓了。
除了林家村,还有好几个村子都建了晒谷场。
没有晒谷场的,村里祠堂前也有一块平整的地。
村里有什么事都会在这里说。
林家村村长林百参:“都知道咱清川县的新学院吧?县令大人亲自教授数学,周报上的数字歌啊,就是大人教的。
都仔细听一听,明年新学院开学说不定就要考它,1像炭笔细又长。2像鸭子水中游……”
福来镇镇长向长明:“3像耳朵来听话。4像小旗随风飘……”
礼台镇镇长苗永良:“5像秤钩称东西。6像哨子嘟嘟响……”
长留村村长孙康文:“7像锄头来劳动。8像葫芦装酒喝……”
绿兴村村长张友善:“9像勺子来喝粥。0像鸡蛋圆又圆。”
各个镇长和村长读了半个时辰,终于读完了整个周报。
听完了,不少老百姓们还有些意犹未尽。
???
三天后,清川县城。
墨玑护送凌千诗的队伍入住一家客栈,距离百货大楼非常近。
凌千诗见过不少建筑,比百货大楼高的,没有它大,比它大的,没有它高,清川县有这样一个建筑,简直不可思议。
小语买下的铺子或许不是赔本买卖。
但由此可见,清川县令这人更加不可小觑。
凌千诗坐在上等客房的炕上思考时,她的婢女荷香不解道:“大小姐,墨玑说城东有一处宅子只要稍作打扫就能住了,您为何一定要选择客栈啊?”
闻言,凌千诗眼皮都未动一下。
“墨玑出去了吗?”
“还没有。”
站在窗户前的婢女佳蕙没看到墨玑离开客栈。
但她说完没多久,墨玑就出了客栈。
墨玑敏锐察觉到楼上的视线,依旧头也不回地往县衙的方向走去。
佳蕙关了窗户,走近凌千诗说道:“大小姐,墨玑去县衙了,要派人跟上去吗?”
“不必了。”
凌千诗很清楚墨玑是带着表哥的任务而来,不然护送她的人,根本用不上墨玑。
只是不知道表哥交给墨玑的任务是什么。
墨玑来到县衙,在县令办公房里见到了唐县令。
“墨玑参见唐大人。”
“你是北苍王的贴身侍卫?”唐一璇明知故问。
墨玑回道:“是的。在下奉王爷之令,前来转告唐大人两件事。”
唐一璇挑了下眉毛,客气的说:“墨侍卫请讲。”
墨玑道:“一是唐大人的祖父永宁侯会在两个月内赶到清川县宣读圣旨,二是姜先槐姜首辅盯上了唐大人的土豆,王爷希望唐大人早做打算。”
唐一璇眼皮猛地跳了跳。
竟然是永宁侯来清川县宣旨?
“姜先槐盯上了土豆,以他和永宁侯的翁婿关系,所以宣旨不是重点,重点是那批土豆对吗?”
“王爷没有交代,不知唐大人打算怎么做?”墨玑问道。
她怎么做?
唐一璇反问他:“不知北苍王有何指示?”
墨玑微愣,随即摇头:“王爷没有指示,只吩咐在下来清川县告知唐大人这两件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