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琅玕青琅玕又名卤股石,马来语rongkol的汉译,原产于地中海、红海及吕宋,为热带海洋植物珊瑚所形成的岩石,做药材用。唐代大量传入中国。《新修本草》曰:“青琅玕,味辛平,无毒。主身痒,大疮痈伤,白秃疥搔,死肌浸淫在皮肤中。……此石今亦无用,唯以疗手足逆胪囗,化丹之事未的见其术。”[[26]]
硇砂阿拉伯语lushai的汉译,产于波斯、阿拉伯、非洲及东南亚火山分布区,其成份主要为录化氨,味碱咸,用于药材及工业。《新修本草》曰:“硇砂,味咸,苦、辛温,有毒,不宜久服。主积聚,破结血、烂胎,止痛、下气,疗咳嗽宿冷,去恶肉,生好肌,金银,可为汗药,出西戎。”[[27]]
胡桐泪波斯语hutunlei的汉译,产于波斯、非洲、东南亚及我国东南沿海,为胡杨树脂的结晶体,常用于药材。唐代大量传入中国。《岭表录异》载:“胡桐泪,出波斯国,是胡桐树脂也,名胡桐泪。”[[28]]《新修本草》亦载:“胡桐泪、味咸、苦,大寒,无毒。主大毒,焚心腹烦满,水和服之取吐。又主牛马急黄,马黑汗,研二三两灌之。又为金银汗药。”[[29]]
绿盐即硫酸铜矿,波斯人称zingar,阿拉伯人称zinjar,产于世界各地,以中亚地区最为上乘,主要用于治眼疾。唐代由大秦人和阿拉伯人传入中国。《海药本草》曰:绿盐出波斯国,生石上,舶上将来,谓之石绿,装色久而不变。方家言波斯绿盐色青,阴雨中干而不湿者为真。[[30]]《新修本草》曰:“绿盐,味咸、苦,辛、平,无毒,主目赤泪,肤翳眵暗。补以光明盐、硇砂亦铜屑,酿之为块,绿色。真者出焉耆国。中水取之,状若扁青、空青,为眼药之要。”[[31]]
珊瑚波斯语xuruhak的汉译,地中海、红海、波斯湾古时皆产珊瑚,可做药材和装饰品。苏恭曰:珊瑚生南海,又从波斯国及师子国来。寇宗奭曰:波斯国海中有珊瑚洲。海人乘大舶,堕铁网水底取。珊瑚所生磐石上,白如菌。一岁而黄,二岁变亦。枝干交错,高三四尺。人没水以铁发其根,系网舶上,绞而出之。失时不取,则腐蠹。[[32]]我国古代史籍《翻译名义》、《外国传》、《述异记》等,多有记载。
琥珀波斯语kahruba的汉译,产于波斯及其它各国,可做药材。《中国印度见闻录》(al-kitabal-tanimin’ahbaras-sinwal’-hind)载:“琥珀生长在海底,状似植物,当大海狂吼,怒涛汹涌,琥珀便从海底抛到岛上,状如蘑菇,又似松露。”[[33]]唐宋时期琥珀作为高级贡品传入中国,中国汉文史籍里保存了大量此方面的记载。《册府元龟》卷九七二载,唐代宗大历六年九月(771年),“波斯国遣使献真珠、琥珀等。”[[34]]《宋史》卷四九○亦载,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大食遣拖坡离进琥珀”。[[35]]
两宋时期,阿拉伯和非洲甚至更远地区的香料药物,也随着阿拉伯民族的来华而大量输入到我国。据《宋史》、《长编》和《宋会要辑稿》的记载,从宋太宗雍熙元年(984)到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大食麻罗拔(murbat)、施遏(shihr)、奴发(zufar)、罗施美(khwarizm)、吉兹尼(ghazni)、木兰皮(almoravide)、毗喏耶(ifrikya)等国的***商人,输入到我国香料药物就有白龙脑、蔷薇水、琥珀、香药、龙盐、腽肭脐、五味子、无名异、千年枣等。伊本·胡尔达兹比赫(ibnkhrdadhbh)《道里邦国志》(kitabal-masalikwa’l-mamalik)也记载了阿拉伯人从印度输入到中国的沉香、檀香、樟脑、玛卡富尔、肉豆寇、丁香、小豆寇、香料、毕澄茄等物。[[36]]宋代的《开宝本草》、《嘉佑本草》、《图经本草》、《证类本草》中,收藏了许多由阿拉伯民族从海外输入的香料药物,较着名的有:
乳香阿拉伯语luban的汉译,中国古代史籍多有记载。《诸蕃志》卷下载:“乳香,一名薰陆香,出大食之麻罗拔、施曷、奴发三国深山穷谷中。……大食以舟载易他货于三佛齐……番商贸易至,舶司视香的多少为殿最。”[[37]]此三国皆在今阿拉伯半岛的东南海岸,古代以产乳香闻名于世。据夏得(birth)、罗志意(rockhill)和班特(bent)研究,大食乳香主要产于麻罗拔(murbat)、施遏(shihr)、思莲(siraf)、甘眉(harmuz)等地,这可以和《诸蕃志》的记载相参证。[[38]]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