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翻阅历史,只看见吃人二字。
尊卑固化的本身,其实就是吃人。
历史够长确实有好处,很多东西,都能从中找到相似而又类同的东西。
青听到余肆的话,略微的抬了下头,他问道:“你觉得,尊卑之错,是源于掌握这些的得利者?”
“这是事实。”余肆说道。
儒家也好,墨家道家也罢,一切的方针要求其实最初都不是施加给万民的。
因为在尊卑结构之中,下层者的一切,其实都是由上层者而定的,但上层结构的稳固程度,其实还是得看下层者。
儒家认为,君王臣子能约束管理好一切,那么自然国泰民安。
这本质而已,是没错的。
但,这却不可能一直做到,所以逐渐的,这套理统,便成为了套在下层万民身上的枷锁和规矩。
这套结构会在达到承受顶峰后崩塌。
或许是因为上层者太多了,又或许是因为某一环超出了下层者的承受范围。
就像生态圈一样。
“难道还有人会希望自己的国家变坏吗?”青质问道。
“不会有的,只是,总有人得到下面去的……是吧。
层层叠加的阶级群体之间,只要一环出了问题,那就可能出事,这并不会因为个人意愿而改变。
阶级之所以是阶级,就是因为——这是以群体存在而划分象征的,个人的意愿在其中,其实并不重要,我相信你应该是明白的。”余肆见青有些呆滞。
她又随后开口说道:“这就于神明与人的关系一样,神不会在乎人类是什么样的,祂们未必看得见一切,或者说,看见了,也不会真正去改,只是和神不同的是,王是可以被替换的。
曾经法师也好,骑士也好,这存于超凡力量之下阶级枷锁,或许没有你想的那般坚固,但这并不是牢不可破的。
因为当地基开始真正崩塌时,上面的一个也跑不了。”
“你这番言论,不论是无洛戈还是恩戈多,都是违逆之词,这足够让他们动手了,说起来,我要审判的,就是你这样的人呢。”青开口说道。
“那你应该更清楚了,才是。”
“哈哈哈,就当是吧。”青笑得似乎和之前并没有什么不一样。
在余肆不在说话后,他便继续翻看起了书。
起初,他的表情是带着些玩味的,后面便越来的越严肃,最终他变得慎重了起来。
他的确在里面看到了些东西。
墨家和杨朱的理念在其中互相碰撞着。
墨家认为,除了上层的王公贵族,任何人都有当家做主的觉悟,所以才应该兼爱非攻。
此处非攻指的并非不进攻,而是提倡不主动破坏谋侵,大至国与世界,小到人与人之间。
不铺张浪费,不肆意比较。
和儒家如同金字塔式的仁爱不同。
(注:儒家讲究上下级,君臣之纲,父子之纲,夫妻之纲。)
兼爱的思想境界更高,本质讲得其实是人人平等,是华夏千年前的社会主义理想雏形,只是受限于时代,受限于生产力。
墨家那套才并没有被选择。
墨爱出于理性,儒爱出于感性,二者是即为冲突的。
(注:儒家真正伟大的,其实应该是孟子后面提倡的有教而无类,任何学说,其实都有其闪光点,不可全盘否之)
若天下人人兼爱非攻,岂不大同也?
而杨朱则不那么认为。
杨朱有言:‘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取一毫而损天下,亦是不为也。’
不拔一毛不取一毫,合起来便是杨朱之论,他认为,墨家之言过于理想。
人只需要做好自己就够了。
听起来,这特别想利己言论,其实不然。
本质杨朱提倡的是不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损害他人,也能不为了群体的利益而损害自己,个人与群体,应该是同等的。
并不是让你毫不付出,而是反对强制的付出,付出与收获这不应该被群体道德而捆绑。
当然相对的,你也不能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强制他人。
若人人皆如此,亦为大同。
这也是道家的真正理念,虽然不是特别纯粹,但也接近符合了,清净无为,顺其自然。
所以与其说,这是墨翟与杨朱的争论。
倒不如说,这是墨与道的论述。
(注:当然,儒家学说的孟子后面给两家都批评了:‘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
当然,在余肆的角度看来,其实这两种人的存在的,其实并不冲突,没有明确的好坏,都能够直指大同。
“墨杨之说,真当开眼,恨不能与其相论尔……”青感慨了一声:“我能带走这本书吗。”
“两个月内归还便可。”余肆依然一口又一口的灌着葫芦酒。
她知道对方缺的是什么东西,不过学说这种东西,每个人看的都不一样。
就比如半圣王阳明的心学,他还差点将墨、道之说融入了儒家之中,知行合一,便是他提出的。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