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欣走到书房东边的长条形沙发上放松的坐着。
付柯把文件收好,提着小皮箱走到唐欣对面的单人座沙发上坐下。
“生产线都已经安装好了,工人也已经就位,签了劳动合同,现在正在打扫厂子,厂子宿舍还在建设,等明年就能封顶,员工陆续可以入住。”
“这些小事,你决定就好,我只负责技术。”
“你打算卖多少钱一辆?”
“全部成本的五倍。”
“卖这么贵,能有人买吗?材料费、人工费、场地费、运输费,再加上其它杂费,大概是五百二多块钱一辆。”付柯早就让厂里的会计算过了。
“我们厂子里产品只出口,不内销。”
“你真的就只打算挣外汇!”
“等工厂产能饱和后,再做内销。”
“那你准备跟哪个出口公司合作?”
“我们不跟其他出口公司合作,产品实用又好看,会有识货的人的,你就好好监督车间加紧备货,最少囤十万辆的货。”
付柯被她的要求震惊了,心算了一下要投入的资金,这个天文数字令他一时间出不了声音,好一会儿才找回他的魂儿,“我们哪有这么多资金垫进去?”
“现在国家鼓励国民贷款做生意,我们工厂可以抵押,生产出来的货也可以抵押,自动化生产线的图纸也可以先拿去换钱。”
“还能这样做生意!”
“在外面跟别的老板打交道时多看多学,只要不伤害自己国家的利益,不伤害老百姓的利益,你可以用任何不违法的办法筹措资金。”
“嗯~”付柯点了点头,把她的指点记在心里。
“可是这么多的货怎么卖出去?”
“栽下梧桐木,引得凤凰来,产品好,不怕他们不识货,真正的商人的嗅觉比警犬还灵敏。”
“我相信你的发明很好,可是我们的产品没有名气,酒再好,也怕巷子深。”
“工厂有没有销售人员?”
“有。”
“会外语吗?”
“不清楚,我得回去问问。”
“销售人员有没有销售经验无所谓,但必须会说外语,做事认真,不限性别和年龄,不限户口,只要成年就行。”
“多大都行?”
“我们工厂招人只看能力和人品,不看外表,不看学历,不看户口,与我国建交的国家,你应该都能知道吧,把会这些国家语言的人才各招两个。”唐欣知道有些人才没有学历不是因为他没能力,只是因为被一些人顶替了上大学的机会。
她希望能给有才华的人一些机会。
付柯回到工厂,就叫来他的助理之一李伟。
“李伟,工厂里的销售员会不会外语?”
“暂时没有会说外语的销售员,您现在是需要会说外语的销售员?”
“现招会说外语的销售人员,不限年龄和性别,不限地域户口,我们需要的是与我国建交的发达国家说的语言,各招两个,工资面谈。”
“好的,厂长。”作为一名优秀的助理,李伟了解跟工厂有关的一切事宜,甚至比厂长知道的还多,因此他的工作完成的又快又好。
付柯有六个助理,都是为公司以后扩大规模培养的人才,他们都是很有潜力的高材生。
付柯专门从国营企业挖来的高材生,他们之前因为没有背景,在单位做了几年的冷板凳,做点事,总被有关系的人各种打压,抢功劳,没能得到重用,郁郁不得志,一腔热血也无处抛洒。
现在遇到了他们的伯乐,他们六个人做事非常积极,都想把最好的自己奉献给福星工厂,报答付柯厂长的知遇之恩。
唐欣还帮忙面试了那些会外语的销售人员,这些人的外语真是说的一塌糊涂,各有各的特色,带着浓浓的乡音。
她只能矮子里拔将军,把有实力的人留下,要求他们想办法尽快改善口音,不然他们这外语说的大概连老外都听不懂,还怎么宣传工厂的产品。
这些天,唐欣一直在学校与中科院,工厂之来回三处跑,实验室的同事才知道她还是在校大学生,并不是实验室的正式研究员,只是实验项目的顾问。
但她这个身份是常院士亲自任命的,大家相信常院士的眼光,他们对唐欣也是另眼相看,想知道她除了计算能力强,还有哪些耀眼的才华。
在外奔波几个月的老高和老谢风尘仆仆的回到京城,把最后一样定制零件交给工厂,唐欣连夜过去组装好一台颜色华丽外观很酷的电动自行车。
想要挣外国人的钱,当然要符合外国人的审美和喜好,现在还不是谈推广华国文化的最好时机。
现阶段最重要的是先搞钱。
车子一组装好,唐欣先试了试车子,车况一切良好。
工厂组装车间的员工在唐欣的指点下组装几台产品练练手,这些员工都是有经验老手的,对机械很了解。
以后他们就是车间的底层领导,没有经验的新员工都由他们带领指导。
为了赶时间,当天晚上,付柯就给那些定制过零部件的厂家打了电话,订购零部件,一辆电动自行车有的上百个零部件组成,分散采购材料和零部件。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