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27年,正月二十五。
此时的长安,灯火闪烁,人头攒动。
这段时间,李世民和各大臣可谓是忙得不可开交,各种好事坏事接踵而来,让人痛并快乐着。
第一喜:正月大朝会,万邦来朝!
本来大唐在周边就属于霸主地位,现在有了唐风帮助。
强势吞并强大的东突厥,以及几个跟从突厥的小国后,可以说是风头正劲。
诸国无有敢挑衅其宗主国地位,万国均在这一时刻,带着奇珍异宝,齐聚长安。
不过大朝会通常会在正月初举行,因为唐风和李渊四人的消失,硬生生推迟到了月底。
众多使臣也不敢抱怨和质疑,只能滞留长安静静等待。
第二喜:李靖大军顺利班师回朝!
自从唐风灭杀来犯的突厥大军后,突厥一蹶不振。
李靖率军直指草原,势如破竹,二败突厥,活捉十数万突厥劳力。
同时还俘获萧皇后和杨政道,彻底覆灭后隋政权。
过程中,顺带着收拾了一遍阴山北部浑水摸鱼的薛延陀、回纥等国,吓得他们屁颠屁颠带着礼品奔赴长安。
当然,期间收到详细战报后,萧瑀得知李靖杀死义成公主,上本弹劾,此事同样掀起一阵波澜。
不过都被李世民压了下去,亲率文武大臣,出城迎接大军凯旋!
第三喜:平定梁师都,摧毁梁国小政权。
梁师都是前朝豪族,趁隋朝末年天下大乱时,罢官返乡,与盗贼们勾结,私自培植自己的势力。
后来进攻朔方郡,占据城池,成为了一方割据势力。
梁师都当了叛徒,取得了突厥的支持。
有了强硬的后台,也是接连拿下雕阴、延安等郡,然后称帝建立梁国,建元为永隆。
因为唐朝初期,主要精力放在中原和河北之地,李世民也在平定各路反王,安抚李建成党羽和各贵族势力。
所以没有理会这个仅仅数郡之地的梁国,倒是让其一直存在蹦跶。
不过在唐朝一系列大动作面前,压根不用派兵征讨,梁师都内部就自行分化。
梁师都的心腹李正金、辛獠儿、冯端等人纷纷投奔唐朝。
就连他的弟弟梁洛仁,也直接杀了梁师都,开门投降。
就这样,稀里糊涂就解决了一个祸患,唐朝的边境也得到了安全的保障。
第四喜,则是岭南土皇帝冯盎,携带其子冯智戴,赶赴长安朝会!
冯盎掌管岭南一地,与当地土着互势力相争斗,许久没有入朝,各地方州府都奏称冯盎谋反。
若不是条件不允许,李世民都打算派兵讨伐,幸好被魏征拦了下来,打算采取怀柔政策。
谁知使者还未出发,便收到了冯盎进京的信息,这姿态显然是要彻底归附大唐。
所以李世民和一众大臣也是欣喜异常,对冯盎的到来,众人也是给足了面子。
当然,随之伴来的诸多问题,也让众人头疼不已!
东突厥覆灭后,一部分人远遁西域,一部分没入薛延陀,还有许多突厥人归附唐朝。
其一,突厥部众如何安置,需要一个稳妥的解决方案。
为此,李世民召集群臣讨论,可是大臣们的意见很不统一。
一种观点认为,应该给数十万突厥人编上户籍,打散安置到大唐各地,以增加各地劳力。
但缺点是可能会在各地埋下隐患!!
一种观点认为,安置旧地,保持旧俗。
这是大臣温彦博的意见,企图感化突厥,彰显大国气度,可惜就是妥妥理想主义者!
而与之相反的观点是魏征的意见,置之河北,严加管控。
魏征坚信突厥鸟兽野心,非我族类,不能轻易打散,也不能放虎归山!
第四种观点和唐风的提议相似,就是尽数归为奴婢,服务大唐。
可是问题是给私人服务,还是给国家服务??
最后一种观点最是无情,颇有武安君白起的风范。
即将数十万突厥百姓,全部屠杀,以绝后患!
对于选择哪种观点,李世民也很是头疼,唐风不在朝中,他也无人可请教询问,于是也只能一压再压。
同时,大臣温彦博嫉妒李靖灭突厥之功劳,再度找茬,上书弹劾。
史称:御史大夫温彦博害其功,谮靖军无纲纪,致令虏中奇宝,散于乱兵之手。
奇怪的是,李靖也没有辩解,而是拜伏请罪。
当然,其实李世民心里也清楚,李靖一向治军严谨,小纰漏会有,但不可能出现如此重大过失。
他之所以责罚李靖,一是告诫和保护李靖,注意收敛,以免引起其他大臣忌惮不满!
二是敲山震虎,李靖的功劳已经十分之大,威望太高,难免功高盖主,所以自然得敲打一二。
李靖也是聪明人,自然懂得急流勇退,没有丝毫反驳,磕头谢罪,表示心领神会!
除此之外,困扰李世民的另一个问题是,他心爱的枕边人,长孙皇后再次犯病了!
太医诊断,除了本身的哮喘外,还有一种不知名的病情,导致她偶尔陷入昏迷状态。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