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 年,鹰酱开始研制新一代反导系统"哨兵"。
它吸取了"耐克-宙斯"的教训,采用分布式的雷达和拦截弹,小型化,机动化,可以大范围布防,保护更多目标。
1969 年,"哨兵"改名为"保护者",正式列装。
但由于《反导条约》的限制,该系统一直规模很小,部署在大福克斯导弹基地附近,只保护鹰酱的洲际导弹发射井。
尽管如此,它毕竟是鹰酱第一套真正意义上服役的反导系统,积累了大量宝贵经验。
进入 80 年代,鹰酱掀起了"战略防御倡议"(SDI)的高潮。
1983 年 3 月,鹰酱总统在电视讲话中,正式提出了 SDI 计划,又称"星球大战"计划。
它的目标,是用部署在太空轨道上的卫星,采用激光,粒子束等定向能武器,在导弹升空的助推段就将其摧毁,从而构建一个"不透水"的反导防线。
这是一个异常宏大的构想,计划投资高达 1000 亿美元以上。
然而,由于它在技术上难度极大,所需经费也远超预算,最终 SDI 计划没能完全实现 但它推动了。
一系列尖端技术的发展,如红外探测 动能拦截等,为后来反导系统的进步奠定了基础。
进入 90 年代,随着《反导条约》的废除,鹰酱重新启动了反导的步伐。
1991 年的海湾战争,让鹰酱清楚地认识到反导的重要性。
战争中,萨达姆发射的"飞毛腿"导弹,虽然没有造成太大伤亡,但其政治和心理影响却不可小觑。
鹰酱决心加快反导系统的建设,重点发展战区反导。
1993 年,鹰酱启动"战区高层防御"(THAAD)和"爱国者"PAC-3 导弹的研制工作。
前者是一种末段高层拦截系统,具备大气外拦截能力,填补了此前系统的空白;
后者则是"爱国者"导弹的最新改进型,可以在末段直接碰撞摧毁来袭目标,拦截精度大为提高。
1998 年,鹰酱国会正式通过《国家导弹防御法》,要求尽快部署一套国家导弹防御(NMD)系统,保护鹰酱本土免受弹道导弹袭击。
2001 年,新总统上台后,反导努力进一步加速。
2002 年,鹰酱单方面退出《反导条约》,为反导扫清了障碍 此后,反导支出连年飙升,到 2005年,已占据五角大楼近一半的武器采购费用。
一系列反导项目,如中段防御(GMD) 海基中段防御(SM-3)也纷纷启动,鹰酱反导体系迈入新的发展阶段。
总的来看,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鹰酱已经初步构建起一个多层级,立体化的反导防御网络,覆盖战略反导和战区反导,贯穿助推段 中段和末段防御。
具体来说,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
一是地面部署的 GMD 系统,用于拦截来袭的洲际弹道导弹。
目前,鹰酱在阿拉斯加的福德格里利和加利福尼亚的范登堡空军基地,共部署了 44 套 GMD 拦截弹,初步形成对本土的防护。
二是部署在宙斯盾舰上的 SM-3 导弹,用于洲际导弹的中段拦截。
SM-3 采用"hit to kill"(直接碰撞摧毁)技术,可以在大气层外精确拦截来袭目标 而且它可以借助宙斯盾舰的机动性,灵活部署,大大扩展了反导的作战半径。
三是世界各地分布的预警雷达网,包括位于格陵兰约翰牛等地的 X 波段雷达,既可以监视和跟踪来袭目标,也可以为拦截导弹提供制导。
四是专门用于反导的各类卫星,既有红外预警卫星,也有用于反导通信和数据传输的卫星。
它们在太空层布下天罗地网,是鹰酱反导体系的"千里眼"和"顺风耳"。
此外,还有用于战区防御的"萨德爱国者"等反导系统,为驻外鹰酱提供了可靠的"防空伞"。
可以说,鹰酱已经构筑起一张全方位 立体化的反导网络,几乎涵盖了弹道导弹飞行的各个阶段和环节。
当然,现有的反导系统,在实战中仍存在一定局限 比如''"漏洞"、可靠性不高、容易受到干扰等问题,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但毫无疑问,反导技术代表了未来防空的发展方向。
在这个"大国博弈"的时代,谁掌握了先进的反导手段,谁就能在战略威慑和军事博弈中占据主动。
也正因如此,世界各国都在加紧反导领域的竞争,力图赢得这场没有硝烟的较量。
虽然现在鹰酱还没能达到后世的那种程度,但也是世界最领先的国家。
尤其是"宙斯盾"系统,号称导弹杀手,有它在,什么洲际导弹。弹道导弹,通通都是纸老虎!
它的工作原理,说来也简单:
雷达不停地扫描天空,一旦发现可疑目标,立马锁定其位置和轨迹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