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二十一日,孙山依旧一大早起床。
麻木地打了个哈欠,吃了个早饭,早早就到国子监集合了。
哎,孙山万万想不到规矩那么多,忙来忙去累得要死。
最糟糕的是要一大早起床,双眼本来没黑眼圈,经过这段日子的摧残,青春靓丽的孙山老了十岁。
明明是二十三岁的大好年华,说三十三岁恐怕也有人信。
孙山无所事事地在门口站着,也不知道前面的工作人员在做什么。
孙山亲身经历,可又好似没经历一样。
反正别人做什么就做什么,他的灵魂没有一点思想。
等时辰一到,杜状元领着孙山一众进士拜谒孔子庙并举行了“释菜礼”。
这个仪式的意义在于提醒新科进士,将来做官时一定要用儒家思想来辅助君主治理国家。
仪式结束,孙山等进士易冠服,这才算“释褐”。
所谓“释褐”意思是脱去平民衣服,从此不再是“民”而是“官”。
之后按照惯例,国子监照例立碑题名,置于太学大成门外。
孙山看到自己的名字,不由地激动起来。
恨不得把这块碑文搬回孙家村,好让孙家村的乡亲们跟他一起激动。
可惜了,没办法这么做,要是做了,说不定拖出午门斩立诀。
孙山听过关于“立碑题名”的一个故事:清道光以后,朝廷日渐衰落,科举也日趋衰落。
到了光绪三十年最后一次科举时,政府已经无力负担立碑银两,那一届金榜题名的进士们只得集资自立碑。
其中有一位叫“沈钧儒”。立碑题名立碑题名 孙山庆幸自己生活在初朝,而不是末朝,要不然辛辛苦苦考上进士,也全白费。
如果还要自己出资自立碑文,那更是心塞。
孙山摇了摇头,不再胡思乱想。
立碑题名结束后,代表三年一度的会试正式落下帷幕,孙山一众进士接下来各找各妈,各谋出路。
二月二十二日,孙山依旧一大早起床。
今日是朝考日,其实孙山不想参加的,结果都定下来了,去参加也是走过场。
但又不能缺席,只好打着哈欠,精神颓废地去做题。
朝考的内容比殿试多,需要考:诏、诰、表、诗,赋,杂文等。
毕竟翰林院是负责编修国史、典籍、起草诏书、奏章、担任顾问,对政策提出建议。
所以被选进去的进士必须对公文格式不仅要掌握还要熟练。
如果写错,说不定会被治罪。
当然能入选翰林院还有一个必备条件:就是写得一手好楷书。
如果字都写不好,就算内容写得天花乱坠,都会被踢出局。
特别你写的文件有可能被圣上阅读到,万一污了圣上的双眼,更是天大的罪过。
因为这个条件,孙山更是有0%的机会进翰林院。
孙山更绝望了。
因为知道结果,孙山决定摆烂,悠哉悠哉地做题,一点也不紧张。
做完后立即交卷,悠哉悠哉地走出皇宫,走到大乾门。
桂哥儿早早就在哪里等候了。
桂哥儿关心地问:“山哥,你都写完了吗?”
桂哥儿一早送他家山哥来考试,之后就没离去过。
等啊等啊,第一个出来的竟然是他家山哥,桂哥儿觉得奇怪,连忙上前问。
孙山云淡风轻地说:“肯定写完了。我这份人,做卷子,一定要填满才罢休,你又不是不了解我。”
桂哥儿了解啊,但山哥没有一次第一个出来,这次那么早出来,觉得奇怪哩。、
不过山哥说做完,那肯定做完了。
桂哥儿笑呵呵地说:“山哥,这是最后一次考试吧?以后都不考了吗?”
还真是最后一次考试,孙山怅然若失地说:“嗯,是最后一次。哎,想到以后都不用考试了,很不习惯。”
别说孙山不习惯,桂哥儿也不习惯。
跟孙山不同的是桂哥儿对前途不迷茫,他已经给自己找到有“编制”的工作了。
孙山去哪里,他就跟去哪里,孙山有饭吃,他就有粥喝。
呵呵,桂哥儿自认为脑瓜子不聪明,人比较笨,所以决定一辈子跟着孙家村最聪明的儿郎。
这样他就不用烦将来了。
孙山领着桂哥儿到处逛一逛,还走入首饰铺子买了几件价格不算贵,但非常精致的首饰。
随后看到一对镶嵌满宝石的金镯子,金光闪闪,亮瞎你的眼那种。
孙山看到这对金镯子,第一个念头就是苏氏肯定很喜欢。
这么浮夸的手镯,最得苏氏的心。
孙山看了又看,问桂哥儿:“桂哥儿,这对镯子好看吗?”
桂哥儿眼睛一亮,连连点头说:“山哥,好看,好闪啊。”
看,孙家村就是这种眼光,桂哥儿深得苏氏的真传。
孙山问了价格,一百两。
瞬间把手镯放下了,这也太贵了吧,简直是吃人的首饰铺。
桂哥儿也瞠目结舌,知道京城的东西贵了,想不到那么贵。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