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吟良久,希利抬起头,把秘书叫了进来。
“去把环保署署长叫来......”
现在针对中华电力的舆情这么大,他不能不有所应对。
而且,要重打“核安全”这张牌,就必须把火力发电站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给压下去。
如今,TVB和亚视每天下午五点就会播放一小时的核电科普节目,甚至邀请法国核电专家现场答疑。
各大专家在镜头前斩钉截铁的重复着一个主题。
“核电站不是炸弹,而是现代工业的引擎。”
再加上此前邵维鼎的新闻发布会的效果逐渐发酵,港岛市民的恐惧已经渐渐被理性给取代。
看看窗外就知道了,原本聚集在港督府外的抗议人群,现在只剩下小猫两三只。
而且,这些人为什么还留在外面。
希利是一清二楚,毕竟每天站在外面,就能有钱拿。
港岛,可有太多人愿意领这份钱了。
不过,这些事情,倒也给了他一个解决中华电力舆论的最佳范本。
“等等......”希利叫住已经走到门口的秘书:“另外给嘉道理家族打一个电话,让罗世兰亲自来见我。”
这个罗世兰是米高·嘉道理的父亲,也是中华电力、港岛尚海大酒店、港岛地毯有限公司等三家大型上市公司的董事会主席。
可以说,这个人才是嘉道理家族真正的话事人。
没一会儿,环保署的人先过来了。
“总督,您找我!”
环保署署长杨信彦敲开了门,恭敬询问。
担任环保署署长的是一名华人,这也是贯彻用华人管理华人的方针。
在港府内,除了核心部门以及高等级职位,几乎都由华人担任。
华人管华人,英国人管少数几个华人,既减少管理成本,还能把权力分担出去,笼络港岛当地的豪强资本。
是一举多得的策略。
这也是英国人在海外拥有大片殖民地,但仍然能稳固掌控的原因。
因为在殖民地当坏人的都是当地人,而他们英国人,不与平民百姓直接接触。
当这些坏人压制不了底层的时候,这个时候英国人则会出来,充当“救世主”、“正义法官”,惩治一批“坏人”,再把闹事领头的几个人或安抚收买,或打压枪毙。
如此循环往复,殖民地内斗不止,英国人稳坐钓鱼台。
这套手法,他们用了几百多年,屡试不爽。
以至于,到了二十一世纪,很多殖民地的人,还在感念英国人的好。
甚至还造出了,只有当过发达国家殖民地的国家,才有可能成为发达国家的谬论。
瞧不起那些半殖民地国家和没有被殖民的国家。
认为他们没有经受“文明”的洗礼。
印度这颗英女王头顶上的明珠,就是如此,在2025年仍然有大批民众怀念英国人,在国际政策也多亲近跟随英国。
“你马上拟一条公告,内容为:对于近期中华电力于今年竣工的青山火电站引发的诸多争议,港府高度重视...”
港督希利目光锐利,也不和杨信彦多说什么,直接道:“...目前将由多部门联合成立独立调查组,对此进行彻查。”
“这件事,由你来牵头。”
话音落下,环保署署长杨信彦猛地抬头,显得有些不敢置信。
彻查中华电力?
而且还是他一个冷门署长来牵头,他没听错吧!
还不等他反应,希利继续道:“这件事你要抓紧,一个星期后,就是首相访华的日子,到时候我不希望再有波折。”
一个星期?
杨信彦顿了顿:“总督,这个彻查,要做到什么程度?”
希利刚想开口,门口便传来了秘书的声音。
“总督,罗世兰先生到了。”
“让他进来。”希利随口应了一声,便看向杨信彦:“等会儿再说。”
很快,罗世兰走了进来,八十多岁的人,步履沉稳,穿着一身黑色西服,戴着一只老花镜。
眼眶深陷,目光阴翳,仿佛一只随时就会择人而噬的毒蛇。
他是一名优泰人,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他的父辈三人从伊拉克长途跋涉来到了亚洲最繁华的城市——尚海。
当时在尚海最有势力的优泰人叫做沙宣。
老嘉道理被安排看管仓库,大儿子艾利·嘉道理成了沙宣洋行跑腿小厮、小儿子伊里·嘉道理则负责押运货船,经常往来港岛和尚海两地。
仅仅一年后,他的大伯父艾利便独自一人前往港岛闯荡,靠着借来的500港元,创立了当地第一家股票经纪行。
成功赚到第一桶金后,艾利涉足酒店业,收购了1866年成立的港岛大酒店。
同时,还敏锐地察觉到电力行业的巨大商机,与人合伙创立了一家电力公司。
这就是中华电力的由来。
1922年艾利去世,家族事业交由弟弟伊里及伊里的两个儿子罗兰士·嘉道理和贺理士·嘉道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