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3安全逃生途径
2.3.4.1矿井安全出口设置及保证措施
矿井的主井、副井和风井均可作为安全出口,井筒及采区各上山内设人行道和扶手。斜井井筒每隔40m设一躲避硐室。副井担负矿井辅助提升任务,必须执行《煤矿安全规程》的规定,提车不行人,行人不提车。当井下发生事故时,人员可借助上述人行台阶、扶手、人行道方便、顺利到达地面。
2.3.4.2避灾路线
为了方便井下工作人员在灾害发生后能安全撤离,井下各巷道及巷道相交处应挂牌写明巷道名称、长度,指明各类灾害的撤离方向,并做到每年预演一至二次。
①避火灾线路
发生火灾时工作人员应及时撤离采区,向新鲜风流方向撤离,通过进风井到达地面。
一采区:
采煤工作面→运输平巷→采区皮带道→采区车场→暗井绞车道→暗井下部车场→二水平主运巷→二水平副提升井和二水平皮带→一水平石门→一水平皮带和副井→地面。
掘进工作面→采区车场→暗井绞车道→暗井下部车场→二水平主运巷→二水平副提升井和二水平皮带→一水平石门→一水平皮带和副井→地面。
二采区:
采煤工作面→运输平巷→片盘车场→采区绞车道→地面
掘进工作面→片盘车场→采区绞车道→地面。
②避水灾线路
在工作面工作的人员及在井底车场工作的人员应及时撤至回风平巷或回风井,通过安全出口出井。
掘进工作面→采区车场→暗井绞车道→暗井上部车场→后石门机轨合一巷→后石门绞车道→下料斜井车场→下料斜井→地面。
二采区:
采煤工作面→运输平巷→片盘车场→采区绞车道→地面
掘进工作面→片盘车场→采区绞车道→地面。
③发生瓦斯、煤尘爆炸时,应及时戴好自救器,选择最近的躲避硐室进行躲避,等待救援或躲避开瓦斯、煤尘爆炸危害严重的巷道,进入有新鲜风流、较安全的巷道内,或选择巷道支护较好的地方就地卧倒,最好卧在有水的水沟里。
④发生有害气体中毒时,应及时向有新鲜风流的巷道撤离。
⑤发生冒顶事故时,现场工作人员应及时撤离至有顶区域,进入围岩较好,支护较好的巷道内。
2.3.5通风设备及反风
2.3.5.1采区前期风量选择
本设计采区风量按生产采区风量计算方法进行前期风量计算。
①比较采煤、掘进、硐室所需风量之和与井下同时工作的最多人数所需风量。
②采区后期风量选择
采区开采后期由于掘进工作面、回采工作面、硐室个数均不变,因此后期总风量选择与前期相同。
2.3.5.2通风机设置及要求
要及时对通风机的运行状况进行监控,以保证设备安全运行。备用风机必须要在10min内开动。通风机的运转必须由专职司机负责。选择GAF31.5-20-1GZ型防爆抽出式轴流风机两台,一台工作一台备用,配套电动机功率1400KW,电压660V,其额定风量为8700-m3/min,现排风量为9700 m3/min。
第3章 粉尘灾害防治
3.1 粉 尘
在井下作业时,煤与岩石等物质被破碎或切割后形成的微小颗粒都可归为煤矿粉尘这一大类。这些粉尘又可以细分为煤尘和岩尘两种类型。
煤矿中的煤尘主要来自于井下采煤和掘进工作区域。除此之外,在煤炭运输过程中的各个转接点以及机头机尾处也都会有煤尘产生。而岩尘则主要源于井下岩石巷道和半煤岩巷道的掘进工作地点。
当粉尘的直径超过 50μm 时,它们会在重力的影响下迅速从气流中脱离,并沉淀到地面,这种粉尘就被称作落尘。然而,对于那些直径处于 0.01-50μm 之间的尘粒来说,它们能够较长时间地悬浮在空气之中,因此这类粉尘被称为浮尘。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浮尘对矿井内空气造成的污染以及对人体健康带来的危害最为严重,所以它也是矿井防尘工作需要关注的核心问题。
粉尘的主要危害是能导致尘肺,有的粉尘与人的潮湿皮肤接触时,有一些刺激作用,会引起皮肤发炎。
尘肺病是因为长期、大量吸入微细粉尘而引起以肺纤维化为主的一种慢性职业病。煤矿尘肺病因吸入粉尘成分不同可分为:
矽肺病:因吸入游离二氧化硅含量较高的岩尘所引起的尘肺病。它是矿山的一种主要职业病,除了会使肺纤维化外,还会由矽酸引起肺部化学物理反应,应重点加以防治。患者多为长期从事岩巷掘进的工人。
煤矽肺病:因吸入煤尘和含游离二氧化硅的岩尘所引起的尘肺病。患者多为岩巷掘进和采煤混合工种的工人。
煤肺病:因长期吸入煤尘所引起的尘肺病。患者为长期在井下从事采掘工作的采掘工人。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