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七贼陷大同
乙未日,李自成攻克大同,知府董复与乡宦韩霖均投降。此前,贼军宣称投降者可免一死,使得当地军民纷纷打算投降。巡抚卫景瑗痛骂贼军,被处以凌迟极刑,张国维率领数骑南下逃亡。文学家李若葵全家九口集体自缢,崇祯帝为其题字“一门完节”。
卫景瑗传
卫景瑗,字仲玉,号带黄,陕西韩城人。天启乙丑年(公元1625年)进士,初任河南府推官,后升任山西道御史,弹劾内阁大臣周延儒,受到朝臣赞誉。崇祯壬午年(公元1628年)升任佥都御史,同时任大同巡抚。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二月,李自成攻陷太原,总督王继谟闻风逃逸,贼军抵达宁武,周遇吉告急,卫景瑗急赴大同,请求镇守大同的姜镶提兵救援。姜镶犹豫不决,未派兵。宁武陷落,三月一日,贼军抵达大同,姜镶献城投降。卫景瑗被俘,面对李自成,他拒不屈服,坐在地上大呼“皇帝”而痛哭。李自成称赞他为忠臣,下令不杀。卫景瑗起身以头撞石,鲜血淋漓,贼军将其拘押在军营中。六日,卫景瑗在海会寺自缢身亡,当时他身着官服面向南方哭泣,向皇帝所在的方向叩首而绝。延安推官顾咸正为其撰写墓志铭,称:《纲目》记载北宋大臣刘韐自缢于金军,以此表明金军不能以武力迫使刘韐屈服,而刘韐选择自缢;卫景瑗有老母在世,贼军又表现出对他的仰慕,不杀他,他完全可以避免死亡,但他坚守大义,从容赴死,这难道不是得正之道吗?至于失陷封疆城池之事,实在难以言说,当时边防官军已有八个月没有军饷,而镇守大臣内斗不断,即使再有贤能之人,也无计可施。南明朝廷追赠卫景瑗为兵部尚书,谥号“忠毅”。
另有一说,卫景瑗于天启壬戌年(公元1626年)进士及第,贼军攻城时被捕。贼军命令他下跪,他坚决不从,说:“我的膝盖不向皇帝以外的第二人下跪,即使要杀我也是如此。”贼军将他关押在另一房间,他始终不屈,最终自缢而死。
初八宣府陷
丙申年,李自成攻占了宣府。当时叛将白广恩向李自成阵营投诚,并写信劝说驻守大同的总兵姜镶一同投降。负责监督军务的太监杜勋身着红色官袍,带领仪仗队出城三十里,迎接贼军进城。贼军声称投降者不会被杀害,这一消息使得城中的军民私下纷纷议论投降之事。巡抚朱之冯为了激励守城军民,宣布重金奖励坚守城池之人,然而竟无一人响应。他连续三次下令要求军民固守,但所有人都跪下请求他说,希望巡抚允许他们向贼军投降,以此保全全城人的生命安全。
朱之冯孤身一人巡视城墙,见到架设的红衣大炮时,他对士兵们说:“你们试着发射这些大炮,至少可以杀死几百敌人。即使因此我被敌人杀害,我也毫无怨恨。”然而,士兵们依然不听从他的命令。
无奈之下,朱之冯决定亲自点燃火药准备抵抗,但周围的士兵和百姓纷纷阻止他,这让他深感悲愤。最后,朱之冯强行夺过一名士兵的佩刀,选择了自刎。宣府的军民最终集体向李自成贼军投降。监军霍达逃回京城。这一天,天空中狂风大作,雾霾笼罩,白天如同黑夜一般昏暗。
而根据《甲乙史》记载,巡抚朱一冯是被贼军抓获并杀害。
兵科给事中韩如愈奉命前往各地督征粮饷,当他行至山东东昌府附近的戴家庙时,被刘泽清所派遣的军队杀害。刘泽清属下说道:“此时你还能随意弹劾我们的主将吗?”
淮扬巡抚路振飞坐镇河边,用令箭召集各艘躲避战乱的船只有序进入港口,并预先安排好供给,确保难民得到妥善安置。
朱之冯传
朱之冯,字乐山,号勉斋,是顺天大兴(今北京市大兴区)人。他在天启乙丑年(公元1625年)成为进士,并被任命为宣府巡抚。甲申年(公元1644年)三月,贼军逼近京城附近地区。当时宣府总兵王通已经秘密派人向贼军投降,并准备迎接他们进城。尽管如此,朱之冯仍然不辞辛劳地登上城墙,与王通共同守卫城市,他们将城市分为东西两部分,各自负责防守。
当时贼寇来犯的消息越来越急迫,朱之冯迅速上报朝廷,并请求支援。然而,城中突然流传起谣言,说朱之冯怀疑宣府百姓谋反,请求朝廷派兵屠杀全城。恰好此时,朝廷调拨了二十万后援部队,很快即将到达,这使得城中人心更加恐慌。同时,又有人传言贼军所过之处,对百姓秋毫无犯,甚至发放财物救济贫困,免除赋税以缓解民众困境,仿佛沛县亭长刘邦、太原起兵反隋的李世民等历史上的仁义之师再现。因此,士兵和百姓对贼军的期待越来越迫切。
到了十二日,贼军的主力部队抵达城下。朱之冯正在城上指挥抵抗,却发现身边的人纷纷逃散,无法阻止。只剩下七八个人围在他身边,但他们的意图也难以捉摸。不久,有人报告说贼军已经从南门进入城市,全城都挂起了彩旗,有的是丝绸,有的是布料,没有的就用纸代替。百姓们胸前都贴着“顺民”二字,焚香跪地迎接贼军,街道上到处都是贼军的骑兵。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