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战役,卫青从头至尾只用了不到三天时间。
龙城大捷!
然而,攻陷龙城后,卫青面临一个重大抉择:是直接占据龙城,还是撤兵回防?
当前大汉兵力有限,强行占领龙城可能导致战线过长,陷入被动。
卫青无奈叹息,若非其余三路战况不利,要么大败,要么无所建树,他也不会如此纠结。
然而,占据龙城的最大益处在于,可以以此为据点,最大程度地拓展大汉对边疆的影响力。"
龙城虽非战略要塞,一旦占据,大汉就能进可攻退可守,从而实现对匈奴战争态势的根本转变——由守转攻!
经过深思熟虑,卫青暂定放弃龙城。
目前部下疲惫不堪,此次取胜已是险中求胜,若再冒进深入敌境,无异于自杀。
要想再次发起攻势,卫青需率军退回上谷郡休整兵马,确保从上谷郡至龙城的补给线畅通无阻。
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对匈奴构成威胁。
倘若此刻狂妄自大,贸然深入敌腹,只会招致覆灭。
尽管心有不甘,卫青也只能暂时舍弃龙城。
为了确保日后能顺利夺回龙城,卫青决定彻底摧毁龙城的防御力量。
此地守军已四散奔逃,卫青趁机俘虏了一千余名俘虏。
龙城原有守军约六千人,此次攻城战中,卫青消灭两千敌军,俘虏一千,其余三千人则溃散或逃脱。
要重新集结这三千人并重建防线,绝非易事,且人员调动也需要时间。
从龙城至上谷郡只需几日行程,单骑快马一日可达。
只要动作迅速,卫青完全有机会调集援军接管龙城。
一旦成功接管,龙城将成为插入敌人咽喉的一柄利剑,使匈奴进退维谷!
决策既定,卫青立即集结兵马,携带俘虏撤离龙城。
兵贵神速,如若让匈奴反应过来,此次胜利果实恐将瞬间丧失殆尽!
庆幸的是,四路大军中虽有两路失利,但还有一路由公孙贺统帅的军队虽未立功,却也保全了实力。
如此一来,卫青可与公孙贺联手,限制匈奴在边疆的活动范围。
若不占据龙城,匈奴在进攻时必须提防来自后方的突袭!
这样一来,匈奴将再也不能在边疆自由驰骋!
撤退途中,卫青始终思索着下一步行动计划,然而行至半途,他却在路边发现了战斗痕迹。
他的脸色瞬时变得凝重起来。
通过细致勘查现场,卫青又感困惑。
显然,这是他先前派往上谷郡的部分部队遭到敌人伏击的证据,而且他们在该地坚守了至少两天。
据此判断,敌人的数量必定远超他麾下的那一千多人,否则他们断然不会选择阵地战的方式。
骑兵的特长在于机动灵活,放弃机动性选择阵地战,无疑是在走向灭亡之路!
能让陈副将作出如此决策的唯一可能,就是他预判敌军数量过于庞大,足以对他构成实质性威胁,甚或颠覆其原有的进攻战略!
因此他们被迫选择了固守阵地战,寄望于通过这种方式拖延时间。
只要能坚持两三天,就足以给卫青攻打龙城创造充足的时间窗口。
待到龙城沦陷之际,卫青就可无忧无虑地行动。
因为那时,无论是留守龙城还是撤退,卫青都有足够机会提前洞察敌军动态。
如此一来,他就能从容不迫地退回龙城,并派遣人员向上谷郡请求增援。
凭借三千精兵,坚守数日并非难事,待援军抵达,敌军则如同困兽之斗。
他们不能采取骚扰战术,只能设法牵制敌军在此地。
毕竟,即使一千多兵马全力骚扰,恐怕也难有实质效果,骚扰并不能有效阻止敌军步伐。
一旦敌军察觉到卫青攻打龙城的迹象,必定会选择加速驰援龙城。
所以,要实现牵制敌军的目标,唯一的出路就是阵地防御战。
卫青深谙兵法,仅凭战场上细微线索,即能推断战局走势。
然而令他困惑的是,按常理而言,那一千八百名放弃骑兵机动力、选择阵地战并坚守两日的兵马,本应没有存活的道理。
此外,他还注意到,敌军竟启用了火油投石车、床弩等攻城装备。
他无法揣测,匈奴人出于何种心理,会对丧失机动性的骑兵动用这类攻城武器。
最令他费解的,无疑是地面上遗留的战斗痕迹。
战事后,一方明显清理了战场,汉军的尸骸在战场上极为罕见,仿佛被悉数移走一般。
而匈奴阵亡者的尸体却被有序堆叠,以防瘟疫蔓延。
卫青还在零星散落的匈奴尸首上,发现了被火烧及石弹冲击的痕迹。
这令他感到匪夷所思!
若匈奴取胜,断不可能如此善待敌军尸首。
唯有陈副将率部赢得此役,并将同袍尸首带回的结论,才能合理解释眼前状况。
卫青难以置信,究竟是何种战术能使一千八百余名汉军在阵地战中战胜数倍于己的匈奴军队?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