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子就在高中学校和家之间流淌,在校也是在教室、宿舍和食堂之间重复着时光,我们管这形象的叫三点一线。虽然当时身处县城,但去逛街的时间少之又少,期间,记得就去过几次县城百货商店买学习用品,也看了几次学校组织的电影,其它日子几乎都不会出校门。当时年龄小,也觉得外面没有学校安全,加之学校也要求尽量减少外出,少惹事情多读书,想想毕竟是学生时代。到了周日回家,因为就读学校在县城的最北面,也直接就从学校出来,往东再北出县城,所以也没有机会从县城穿过,也没有那个闲散的想法。
我们班级有家在县城的同学,部分是职工子女,算走读生,他(她)们家境比我们农村的好很多,但又区别那个时代的浮夸子弟,他(她)们也很朴实,喜欢学习和上进。我们中间有个同学,父亲当时算是县一方大员,但在他身上没有任何的霸气和高傲,也过的很淳朴,吃、用也很节俭。除他之外,当然也有家在县城这个局那个厂的同学,他们都基本是矜持的性格,丝毫看不出例外,也是起早贪黑,少有上学的迟到早退现象。因为他们长期生活在县城,平时接触和接受的信息量大,而我们农家子弟,这方面总觉有落差,但大家在班级也其乐融融的相处,更多地是从他们身上吸取长处,特别是待人接物方面的好品质。所以高中的几年,我们不但同班而学,无形中,也在改变和提高着自己的品性。高中学习固然重要,但也是一个人性格的成长期。之前,初中在家靠父母,高中了慢慢也开始独立生活了,逐步也学会了与人交往,学着和他(她)人沟通。随着学校生活的深入,在思想和管理自己方面,也觉得有了大的进步,逐渐使自己在向一个独立的方向努力,衣、食、住和行的节奏和安排,也就慢慢变成了必须自己去料理。住校学习的日子里,我基本是隔周回家背一次干粮。县城距离家远,每周都回家精力有限,而且家里仅仅有的辆二八型老旧自行车,父亲还要经常使用。在高一、高二有阵子,二哥经常来县城办事情或跑运输,也会顺便给我捎带三天左右的干粮,所以每月回家次数,也就相对有限了许多,那个时候周六下午放假周末一天半,多数都是在学校洗洗衣服、看看书、打打乒乓球或篮球,更多的还是学校学习等,时间也就很快过去了。
喜欢脚印浅浅请大家收藏:(www.shuhaige.net)脚印浅浅书海阁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