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中旬,洛城的重建工作正式启动。留下的五千人中,大约有三千人身体状况良好,充满力量,成为城市重体力劳动的主力军。他们挥汗如雨,拆除废墟,清理街道,修复道路和基础设施,恢复被猎食者破坏的交通网络。锤声、钻机声此起彼伏,仿佛这座古都在挣扎中慢慢复苏。
还有约一千人身体条件稍逊,但依然能完成轻体力劳动,比如整理物资、分发补给、协助医疗、负责后勤保障,以及帮助清理和消毒公共场所。他们的细心和耐力为整个重建进程提供了稳定的支撑。
剩下约五百人则是受过伤、年老体弱或体质虚弱者。他们不能参与繁重的劳作,但城市管理者和医疗团队尽全力照顾这部分人群,安排他们居住在安全区域,提供必要的医疗和生活帮助。毕竟,在末世的残酷现实中,幸存的多数是年轻且强壮的人,猎食者的残忍淘汰让老弱病残者极为稀少,幸存者本就少之又少。
尽管如此,整个社区的团结和互助精神使得每个人都有了归属感。年轻人奋力拼搏,老弱病残得到尊重和照顾,大家在废墟中共同撑起了重建的希望。林风站在城中一处高台上,望着忙碌的人群,心中感慨万千:末世的残酷从未消减人们求生的意志,洛城的未来,就掌握在这群顽强的幸存者手中。
林风从留下的五千人中,精心挑选出五百人。这些人中,有不少觉醒者,虽然大多还处于E级、F级的低阶阶段,但潜力巨大。多年来,他们一直被压迫,缺乏系统的培养和锻炼,现在终于有机会蜕变成长。在猎食者统治下很多人不敢暴露自己觉醒的事情,因为很多暴露的已经不见了,应该是他们拿过去试验或者转为成自己人了。
赵磊也逐渐从重伤中恢复过来,精神状态大有好转,从临川来到了洛城。林风将这些人视作未来的中坚力量,决定把他们作为教官,亲自带领和指导训练。
他把五百人分成了十个大队,每个大队再细分为五十个小队,每个小队约十人,便于管理和针对性训练。训练内容涵盖基础体能、武技格斗、战术协同及应急反应,着重提升他们的实战能力和团队默契。
每天清晨和黄昏,训练场上都能见到林风和赵磊带领着这些人挥汗如雨。他们耐心指导,纠正动作,激励士气,帮助觉醒者们突破自我极限。
林风心中明白,这五百人不仅是守护洛城的利剑,更是这座城市未来的坚实盾牌。待训练结束,他们将成为洛城最坚强的守卫者,守护着这片重新焕发生机的土地和这里所有珍贵的生命。
林风深知,战斗固然重要,但真正的未来依赖于扎实的后勤和生产体系。他亲自主安排重建的事情,确定了下一阶段的核心工作。首先是医疗组的组建。张琳琳担负起了这项重任,她挑选了十几名医护人员,其中不乏曾在末世前受过正规医疗训练的医生和护士,还有部分具备野外救护经验的志愿者。张琳琳制定了详细的医疗体系建设方案:设立固定的医疗站点,配备救护车辆,储备常用药品和医疗器械,完善伤员转运流程。医疗组还组织了定期培训,提升救护人员的实战能力,确保战时和生产劳作中受伤的队员能获得及时而专业的救治。
机械制造厂是洛城恢复的关键一环。林风特意拜访了机械厂的老员工——一位熟悉厂内设备和生产线的中年技师。这位技师详细讲解了厂里的设备现状、零件库存以及维修难点。林风决定任命他为厂长,重新整合技术工人和机械师,逐步恢复生产线的运行。机械厂的首批目标是恢复拖拉机、播种机和灌溉设备的制造,以满足农业生产的需求。老厂长带领团队,分批修复关键设备,调整生产流程,解决原材料短缺问题,确保机械生产能够高效持续。工厂甚至开始尝试改良设备,使其更适应末世环境的艰苦条件。
农业生产同样被摆上重要日程。林风亲自带领生产大队踏勘了洛城西边大片荒地,这片土地曾经是荒芜之地,如今经过猎食者的破坏,更显凄凉。生产大队成员大多是体力充沛的年轻人,但是也有很多的老人,他们在种地这方面的能力不是年轻人可以超过的。他们分工明确:有人负责土地清理,砍伐枯树、清除废墟,有人负责翻耕土壤,准备耕种,还有人负责水利设施的修复和开辟灌溉渠。林风还联系了几位懂得农业技术的幸存者,成立了技术指导组,教导农民们科学施肥、合理轮作。整个团队夜以继日地工作,只为在最短时间内恢复洛城的粮食供应。粮食产出直接关系到基地的生存和发展,因此这支生产大队肩负着重任。但是这也是长久的事情,短时间是看不出效果的。
与此同时,林风规划了制药厂的建设。虽然现在医疗物资仍然紧缺,但制药厂被视为未来保障医疗供给的核心。林风联系了几个有药剂学背景的科研人员,准备从零开始复建制药设备,研发适合末世环境的常用药物和急救药品。这个计划虽然进展缓慢,但被视为长远发展的基石。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