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的条件并不宽裕,父母都是勤劳朴实的农民,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用他们粗糙的双手在土地上辛勤耕耘,只为了能让一家人过上温饱的日子。这条毛毯,便是母亲亲手编织的。母亲心灵手巧,在农闲的时候,总会坐在院子里,用那些自家羊身上剪下的羊毛,一点点地梳理、捻线,然后用那根已经磨得发亮的竹针,一下一下地编织着。林晓芬还记得小时候,她常常坐在母亲身边,看着母亲专注的神情,阳光洒在母亲身上,仿佛为她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辉。母亲的手指灵活地舞动着,毛线在她的手中逐渐变成了一块温暖的织物,那时的林晓芬觉得母亲就像一个神奇的魔法师。
小时候的冬天,格外寒冷。山里的气温常常会降到很低,寒风呼啸着穿过简陋的房屋,让人忍不住瑟瑟发抖。每当这个时候,母亲就会拿出这条毛毯,轻轻地盖在林晓芬的身上,把她紧紧地裹住。毛毯虽然粗糙,但却有着一种质朴的温暖,那是母亲的爱透过指尖传递到她身上的温度。林晓芬会把脸贴在毛毯上,闭上眼睛,感受着那微微扎人的触感,心里却充满了踏实和幸福。
在村里的小学,林晓芬是个勤奋好学的孩子。她每天都会早早地起床,背着母亲用旧布缝制成的书包,沿着那条蜿蜒的小路走向学校。学校的条件很简陋,教室是几间破旧的瓦房,桌椅也都摇摇晃晃的,但这些并没有阻挡林晓芬对知识的渴望。她在课堂上认真听讲,眼睛紧紧地盯着黑板,生怕错过老师讲的每一个字。放学后,她会主动帮父母做一些家务,喂鸡、砍柴、做饭,虽然年纪小,但做起这些活来却丝毫不含糊。
然而,生活的平静在林晓芬十岁那年被打破了。父亲在一次劳作中意外受伤,失去了劳动能力,家里的重担一下子全部落在了母亲瘦弱的肩上。为了给父亲治病,家里借了不少外债,原本就不宽裕的生活变得更加艰难。看着母亲日益憔悴的面容和父亲躺在床上痛苦的样子,林晓芬心中充满了无助和迷茫,但她也知道,自己必须要坚强起来。
从那以后,林晓芬更加努力地学习,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将来能让父母过上好日子。她每天都会在做完家务后,借着微弱的灯光学习到深夜。冬天的夜晚格外寒冷,她就把母亲编织的毛毯裹在身上,手脚冻得麻木了,就用力搓一搓,然后继续看书。那条毛毯,陪伴着她度过了一个又一个寒冷而又漫长的夜晚,成为了她在困境中坚持下去的温暖依靠。
随着年龄的增长,林晓芬到了镇上的中学读书。为了节省开支,她每周都会带着母亲为她准备的干粮,步行十几里山路去学校。学校的生活虽然艰苦,但林晓芬却格外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她在学习上更加刻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在学校里,她结识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一起学习、一起讨论问题,互相鼓励、互相帮助。这些朋友,让林晓芬感受到了友情的温暖,也让她在艰苦的学习生活中找到了一丝快乐。
然而,命运似乎总是喜欢捉弄人。在林晓芬中考前夕,母亲突然病倒了。这对于这个已经摇摇欲坠的家庭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林晓芬心急如焚,她想放弃考试,回家照顾母亲,但母亲却坚决不同意。母亲躺在病床上,拉着她的手说:“孩子,你一定要去考试,这是你改变命运的机会,妈没事,你不用担心。”看着母亲坚定的眼神,林晓芬含着泪点了点头。
在考试的那几天,林晓芬的心里一直牵挂着母亲,但她还是努力让自己镇定下来,集中精力答题。每当她感到紧张和焦虑的时候,她就会想起母亲的话,想起家里那条粗糙却质朴的毛毯,想起母亲为她付出的一切,这些回忆就像一股强大的力量,支撑着她完成了考试。
中考结束后,林晓芬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县城的重点高中。当她拿着录取通知书回到家时,母亲的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那笑容中充满了欣慰和自豪。然而,高额的学费却让一家人再次陷入了困境。村里的乡亲们知道后,纷纷伸出了援手,你家十块,我家二十,虽然钱不多,但却汇聚成了一股温暖的力量,帮助林晓芬凑齐了学费。那一刻,林晓芬感受到了乡亲们的善良和淳朴,也更加坚定了她要努力学习,将来回报家乡的决心。
在高中的日子里,林晓芬依然过着艰苦的生活。她住在学校简陋的宿舍里,吃着最便宜的饭菜,但她从来没有抱怨过。她知道,自己所背负的不仅仅是自己的梦想,还有父母和乡亲们的期望。她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了学习中,每天最早一个到教室,最晚一个离开。在学习的压力和生活的艰辛面前,她也曾感到疲惫和无助,但每当她想起故乡的山水、父母的期盼和那条温暖的毛毯,她就会重新振作起来,继续前行。
高考结束后,林晓芬凭借着优异的成绩考上了一所重点大学。当她离开家乡去上大学的那天,母亲把那条毛毯仔细地叠好,放进她的行李箱里,对她说:“孩子,带上它,在外面冷的时候就盖着,就像妈在你身边一样。”林晓芬看着母亲眼中的不舍和牵挂,泪水模糊了双眼。她紧紧地抱住母亲,用力地点了点头。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