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春寒料峭,大地已经逐渐在寒冬的余威中苏醒。但洛阳城内外,却没有春日的安逸景象,这座曾经繁华无比的大都市,如今笼罩在一片紧张的气氛之中。
唐军的营帐在芳华苑如繁星般密密麻麻地铺展开来,军旗猎猎,在春风中发出呼啸之声。士兵们身披铠甲,手持兵刃,目光如炬,仿佛一头头蓄势待发的猛兽。
李建成身着华丽的铠甲,头戴紫金冠,脸上带着自信而略显傲慢的神情,他坚信这座城市很快就会落入自己手中。李世民则身姿挺拔,目光深邃如炬,透着一股沉稳与睿智,他对洛阳志在必得,但又深知其中的风险与挑战。
洛阳城的守军见状,如临大敌。高大的城墙之上,守军们严阵以待,他们目光冷峻,紧握着手中的武器,仿佛在与城外的唐军对峙的一刻,时间都凝固了。
李建成、李世民兄弟经过商议后,先派遣使者前往洛阳城门下喊话,准备招降洛阳守军。使者的喊话声在空旷的城门外回荡,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威严,然而城内却毫无回应,一片死寂。
此时,驻扎在金墉城的李密觊觎洛阳这块战略要地已久,眼看就要到嘴的肥肉,他岂能拱手相让。得知唐军已到,他便命部将率领着小股精锐,如一阵狂风般攻向洛阳城外的唐军。
唐军早有防备,李建成派出数量相当的将士,与李密的瓦岗军在洛阳城外象征性的展开了一场演戏般的角逐,小战片刻,便各自退军而去。
唐军李家兄弟和瓦岗军李密都是心里门儿清的主儿,彼此有几斤几两,那是摸得透透的!这两支队伍,真要是当着洛阳城中隋军的面大打起来呀,十有八九是两败俱伤,隋军估计心里都乐开花了。
唐军这边,肩负着建立大业、安定天下的重任;瓦岗军那边,也有着自己的雄心壮志,都想在这乱世中分得一杯羹。在这种情况下,谁会傻乎乎地跟对方拼个你死我活呀?那不得把自己辛辛苦苦积攒的家底儿都给搭进去?
此时的洛阳城,在各方势力眼中可是风水宝地,战略意义重大!好比是一块超级大的肥肉,谁都想咬上一口。唐军想着把洛阳城纳入囊中,就能进一步巩固自己的根基;瓦岗军也对洛阳城垂涎三尺,若得占了洛阳,就能在天下局势中更有底气。
但是,这两支队伍心里都打着小算盘,他们心里都在嘀咕:“若是是跟对方死磕,能不能打赢先不说,就算赢了,自己也将有损失,要是打完架自己元气大伤,是否还有力量攻取洛阳城,那还要另说。”
两军将领权衡利弊,都知道要是真刀真枪地干起来,就好比鹤蚌相争、两虎相斗,最后只能让洛阳城里的隋军捡了个大便宜,坐收渔翁之利。
所以,这两支队伍在洛阳城外就这么僵着,谁也不愿意先迈出那莽撞的一步,把自己的运势在关键时刻给断送了。
在唐军和瓦岗军的较量中,洛阳城中的部分隋朝官员,他们内心深处倾向于投靠唐军,毕竟唐王李渊在当前局势中已站稳脚跟,而且还是皇亲国戚,要比李密的身份正统,且势力要强于李密,因此他们暗地派人给唐军送来密信,愿意成为内应,助唐军夺取洛阳。
赵公李世民深思之后,和大哥李建成说道:“我们刚刚建立起根基,还需要时间去巩固,洛阳虽为东都,地理位置重要,但此时去争夺,必然会分兵,如此一来,关中地区的防守就会空虚,敌人很可能会趁虚而入。而且,我们此次就是夺得东都,依李密的性格,必然不会放弃,定会继续攻打我们,到时是否能守住洛阳城还是未知之数”。
李建成听得李世民的建议,脑海中不断权衡着利弊,最终听取了李世民的建议,果断地拒绝了城中提出做内应的请求。
又过了几日,李世民看到唐军将士在此与李密、城中隋军三方对峙,不是长久之计,便又施一计。他找到大哥李建成说出了自己的计策。
“大哥,我们在此地驻军时间过长,物资消耗太大,而且东都洛阳并不能轻易攻取。我们不如将计就计,已退兵之计迷惑城中隋军,城中隋军见我军仓皇撤退,必定会心生轻敌,派兵追击。我们提前设好埋伏,打隋军个措手不及!”
李建成非常赞成兄弟的计谋,当即便传令下去,撤回关中。同时他们安排人员向外放出风声,宣称唐军补给不足,军心不稳,明日要紧急撤离。
李世民提前率领精锐,在三王陵设下了三处伏兵,严阵以待。
三王陵位于今河南省洛阳市西部,今高新技术开发区内的周山森林公园内,是周定王、周悼王、周敬王的陵墓。
果不其然,洛阳城中越王杨侗等隋朝残余势力被唐军的撤退所迷惑,认为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于是命令隋将段达率领着一万多名士兵追击而去。
段达我们并不陌生,虽说早年也是盖世英雄,但如今却已近六十岁,马上就到退休的年纪,而且近期多次败于李密的瓦岗军,早已没有了年轻时的威风。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