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边县不仅地理位置重要,而且文化特色丰富。这里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剪纸、说书、皮影等,体现了定边县深厚的文化底蕴。
李渊见到窦抗前来,高兴万分,表兄弟二人因战乱,也已常年未见,赶紧迎入相国府(此时丞相府已改为相国府)。此后,窦抗被任命为将作大匠(掌管宫室修建的官员),唐朝建立后,历任纳言、左武侯大将军等职。
公元618年四月,已是初夏,稽胡部落侵犯富平县(今陕西省渭南市富平县),稽胡被认为是南匈奴的一个分支,或可能是西域诸胡的杂胡。他们自称是黄帝的后裔,并居住在甘肃东部至山西北部的山谷中。稽胡有自己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与当时的汉语有所不同。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汉语在稽胡中逐渐普及。稽胡人过着半农半牧的生活,居住在山区,以狩猎和农耕为生。他们的社会结构以部落为单位,有着自己的首领和统治体系。
在隋朝末期,稽胡部落最初被征召参与修筑长城,表现出对隋朝的顺从。然而,隋炀帝的暴政引发了稽胡的反抗,他们多次起义反抗隋朝的统治。
唐王李渊命令将军王师仁率军前去平定稽胡之乱,王师仁成功击败了他们。
没多久,稽胡族又有五万多人侵犯宜君县(今陕西省铜川市宜君县),唐王李渊命令时任相国府谘议参军窦轨率领军队前去讨伐,在黄钦山(今陕西铜川市西北)与敌军交战。
根据隋朝的志书,宜君县隶属于京兆郡。宜君县,古称长安北门管钥,这一名称源于其地处关中通往陕北的战略要道,象征着其在古代长安城防御体系中的重要角色。
宜君县南距古都西安120公里,北距轩辕黄帝陵27公里。位于陕西省中部、铜川市北部,地处关中平原与陕北黄土高原的结合部。这里不仅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而且自然风光秀丽,是一个集历史、文化、生态于一体的旅游胜地。
宜君剪纸是今铜川市宜君县的一种传统民间艺术,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技艺而着称。境内有玄奘手植娑罗树、彭祖故里、北魏石窟群、姜女泪泉、云梦山、战国魏长城、旱作梯田、福地湖、动漫花溪谷等景点,展现了宜君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观。
宜君县还是中国共产党雁门支队活跃的红色革命老区,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窦轨我们前章已经提到过,他的治军方式不是严厉,而是严酷,被世人评价为“杀人魔”。
稽胡利用黄钦山高地优势放火攻击向山上冲锋的唐军,唐军稍有退却,窦轨立即斩杀了十四名后撤的部将,随即提拔军队中的小校(小军官)代替他们的位置,重新整顿队伍再次出战。
窦轨亲自率领数百骑兵排列在步兵后方,下令说:“听到鼓声而不前进的,我会命令骑兵从后面斩杀你们!”
随后击鼓进军,将士们争先恐后地冲向敌人,稽胡射箭也无法阻止,最终窦轨带领的唐军大败稽胡,俘虏男女两万人。
这次战役,巩固了陕西边境地区的稳定,进一步打牢了唐王的统治基础。
前文我们讲过,唐王李渊为了牵制李密攻打东都洛阳的计划,派遣李建成、李世民兄弟二人以救援东都的名义东征。
公元618年农历四月二十九日,李建成、李世民等人率领着气势不凡的军队,浩浩荡荡地抵达了东都洛阳城外,在芳华苑驻扎了下来。
隋朝芳华苑,位于隋唐洛阳城之西,相距不到十里,是隋炀帝时期的一座着名皇家园林。芳华苑,隋名会通苑,又名上林苑,始建于隋大业元年(605年),是隋炀帝为了营建东都洛阳而下令建造的。这座园林不仅规模宏大,设计精巧,还充满了神话色彩,象征着天之瑶池。隋朝时期,西苑名为会通苑,后改称上林苑。到唐初,西苑又改名为芳华苑;在武则天时,洛阳荣升为神都,西苑则随之被定名为神都苑。
芳华苑周回200里,面积约400平方公里,是当时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皇家园林之一。其地理位置靠近洛阳宫城(紫微城),外围有丘陵屏障,涧水、谷水和洛水流经其间,园中以一个巨大的人工湖为中心,名为“北海”,在湖中仿造神话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岛建造了岛屿,并建有各种富有神话色彩的建筑。
芳华苑不仅是皇家园林,也是文化交流和艺术创作的重要场所。隋炀帝本人是一位文学爱好者,热衷于文艺创作和文化活动。在他的支持下,洛阳成为了当时的文化艺术中心,吸引了大量文人墨客前来创作交流。此外,洛阳牡丹的人工栽培,就是从西苑开始的,牡丹的盛开成为了隋唐时期乃至现今的一大盛事。
所以,芳华苑不仅是一座皇家园林,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化符号。它不仅展示了当时皇家权力和文化的高度集中,也反映了隋炀帝对于国家强盛、文化繁荣的愿景。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