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日里,傅斯年还会寻来一根粗细适中的木棍,当作长剑,根据前几世学习到的武术套路,挥舞起来,不断提升自身的协调能力。
傅斯年仔细回想那些剑招的走向、力度的控制以及身姿的变换,一招一式,有板有眼,虽略显稚嫩,却充满了认真与执着。偶尔因用力过猛,身体不协调导致木棍抽打在身上,留下一道道红印,他也只是稍作停顿,便又继续练习。
就这样,一个月的时光匆匆而过,傅斯年感觉自己的身体愈发强壮敏捷,心中对即将到来的全真教收徒也充满了期待。
这一日,村里传来消息,全真教的道士们来了。傅斯年激动地整理好他的衣衫,随着人群来到了村子的开阔处,只见数位身着道袍的道士站在那里,为首的正是马钰和王处一两位道长。他们身姿挺拔,气质超凡脱俗,眼神中透着一股淡淡的威严,让人不禁心生敬畏。
全真教准备在傅家村收徒,不到半个时辰,消息如春风般吹遍了整个村庄,一时间,村里的孩子们都怀着憧憬与紧张,期待着能被选中,开启别样的人生。
我终于等到这个机会了,一定要好好把握住啊!当即回家去养精蓄锐,好好准备这次机会。
第一天的选拔,主要侧重于身体素质的考量。孩子们需完成一系列体能测试,如短跑、跳远、攀爬等项目。
傅斯年在短跑中,爆发力十足,步伐矫健,迅速超越了众多同伴;跳远时,他拼尽全力,身姿轻盈地跃出老远;攀爬那高高的木架时,他手脚并用,动作敏捷且协调,展现出了出色的身体素质和运动天赋。
马钰道长和王处一道长站在一旁,不动声色地观察着每个孩子的表现,他们的目光偶尔交汇,微微点头,似乎在彼此交流着对这些孩子的初步印象。
次日,考验的重点转移到了心智与品德方面。道士们提出了诸多问题,涵盖诗词歌赋、历史典故以及日常道德抉择等领域。
在诗词背诵环节,傅斯年流畅地吟诵出几首经典之作(作为穿越人员,这几首诗词还不是简简单单拿捏,更难得都行),令在场的众人颇为惊讶。
面对道德困境的问题时,傅斯年的回答也尽显善良、正直的本性。例如,当被问及如果在路上看到一位老人摔倒,而周围无人见证,会如何选择时,傅斯年毫不犹豫地回答会立即上前搀扶,并帮助老人找到家人。这种质朴而真诚的回答,让马钰和王处一心中暗自赞赏。
到了第三天,也是最为关键的一天,选拔进入了白热化阶段。经过前两天的筛选,只剩下寥寥几个孩子,而我便是其中之一。这一天,马钰和王处一亲自与孩子们进行深入交谈,试图了解他们内心深处对武学的理解、对道家思想的感悟,以及加入全真教的真正动机。
当轮到傅斯年时,他深吸一口气,挺直了胸膛,目光坚定地望向两位道长,说道:“道长,我听闻全真教乃江湖中的名门正派,大侠们仗剑天涯,惩恶扬善,我从小便向往那样的生活。我渴望学习武艺,不仅是为了强身健体,更是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凭借自己的本事,保护家人、帮助弱小。
道家的思想博大精深,我虽懵懂,但也明白其中蕴含着顺应自然、修身养性的道理,我愿在全真教中刻苦钻研,将武学与道家智慧融会贯通,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之人。”
马钰道长凝视着傅斯年,眼中闪过一丝认可的光芒。他微微点头,说道:“孩子,你的决心和悟性都不错。但加入全真教,意味着要吃很多苦,你可做好了准备?” 傅斯年毫不犹豫地点头答道:“道长,我不怕吃苦,只要能学到真本事,什么困难我都愿意面对。”
经过一番商议,马钰道长最终决定收傅斯年为弟子。这个消息让他欣喜若狂,傅斯年赶忙跪地,向马钰道长行了拜师之礼,正式成为了全真教的一员。还有村里的其他几个孩子傅斯廷,傅斯安,傅斯傅还有傅斯平。
随着收徒仪式的结束,马钰道长给他们一个时辰的时间,让他们去跟家里的父母告别,以及收拾下行李,然后启程回去全真教。一路上,他们几人都满怀兴奋与期待,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遐想。
马钰道长领着傅斯年等几个孩子,一步步踏入了全真教的山门。孩子们的眼睛瞬间被眼前的景象吸引住了,仿佛置身于一个与世隔绝的仙境之中。
古色古香的建筑物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山间,飞檐斗拱犹如展翅欲飞的仙鹤,雕梁画栋上的彩绘栩栩如生,讲述着道家的神话传说。红墙黛瓦在绿树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庄重而神秘。阳光洒在石板路上,光影斑驳,仿佛在诉说着这座道观悠久的历史。
傅斯年好奇地张望着四周,心中满是惊叹与敬畏。那宏伟的大殿、幽静的庭院、高耸的塔楼,每一处都散发着浓厚的历史底蕴和庄严肃穆的气息,与他之前生活的小村庄截然不同。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