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天,他们学习各种兵器的使用技巧。长枪讲究一寸长一寸强,教官教导他们如何正确握持长枪,如何发力刺出,以及在战场上如何灵活运用长枪与敌人周旋。
大刀则注重力量和技巧的结合,练习劈、砍、撩、挑等基本招式,还要学习如何在混战中保护自己,攻击敌人。弓箭的学习更为复杂,不仅要掌握拉弓的力度和角度,还要学会根据风向、距离等因素调整射击方向。
晚上,他们还要学习兵法和战术。教官会讲述历史上着名的战役,分析其中的战略和战术,教导他们如何在战场上排兵布阵,如何利用地形优势,如何与队友配合。同时,他们还会学习如何侦察敌情,如何传递情报,以及如何在敌人的包围中突围。
除了武艺和兵法,明教弟子还要学习明教的教义和宗旨,培养忠诚和正义的品质。他们会聆听明教先辈们的英雄事迹,激励自己为了推翻元朝统治、恢复汉人江山而努力奋斗。
在训练过程中,李风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出色的天赋,逐渐脱颖而出。他的长枪技艺日益精湛,在与其他弟子的切磋中,常常能取得胜利。经过长时间的训练,李风从一个普通的农民成长为一名优秀的骑兵。
他骑着矫健的战马,手持长枪,在训练场上威风凛凛。像李风这样的弟子还有很多,他们共同组成了明教的步兵和骑兵队伍,为推翻元朝的统治积蓄着力量。
不仅如此,为了能更好地提升士兵们的战斗力,明教也会传授基础的内功心法-《全真心法》,该心法虽进展缓慢,但不会出现走火入魔的风险,非常适合打基础的士兵们,这也算是对他们的奖励,他们之后有望迈入高手的行列。
明教深知科举是打入元朝内部的重要途径,于是精心挑选了一批饱读诗书、忠心耿耿的人才参加科举。
张铭自幼聪慧,熟读经史子集,被明教选中参加科举。在科举考试的考场上,张铭沉着冷静,奋笔疾书。他的文章文采斐然,观点独到,很快就引起了考官的注意。最终,张铭高中进士,被任命为地方官员。
进入官场后,张铭小心翼翼地隐藏着自己的身份。他积极与其他官员交往,逐渐融入了这个圈子。一次,他得知一位蒙古高官正在为自己的儿子寻找老师,张铭便毛遂自荐。凭借着渊博的学识和出色的口才,他成功地成为了蒙古高官儿子的老师。
在与蒙古高官的接触中,张铭巧妙地收集着各种情报,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高官的思想。他时常向高官讲述一些历史上朝代更替的故事,暗示元朝若不改变,也将面临同样的命运。
除了张铭,明教还派出了秀才出身的赵康参加科举。赵康虽然家境贫寒,但勤奋好学。在科举考试中,他凭借扎实的学问,成功考取举人。
成为举人后,赵康在地方上积极结交各方人士,为明教收集情报。他利用自己的身份,与当地的富商、乡绅建立联系,通过他们了解元朝在地方上的统治情况。
而探花郎陈宇,则凭借着自己在科举中的优异成绩,进入了元朝的中枢机构任职。陈宇在朝中谨言慎行,巧妙地周旋于各方势力之间。
他利用自己的职位之便,获取了许多重要的政治情报,及时传递给明教。同时,他还在朝中寻找志同道合的官员,试图拉拢他们为明教所用。
这些参加科举的明教人才,虽然身处不同的阶层和职位,但他们都肩负着相同的使命。他们在元朝的官场中,犹如一颗颗隐藏的棋子,逐渐发挥着作用,为明教在官场中的渗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北方的一个小镇,明教组织了一场小股势力起义。起义军打着 “反抗元朝暴政” 的旗号,迅速吸引了当地百姓的支持。元朝军队得知消息后,迅速前来镇压。
明教弟子陈武混在起义军中,他深知这是自己从军的机会。在与元朝军队的战斗中,陈武表现英勇,他手持大刀,冲锋在前,斩杀了多名元朝士兵。起义军虽然最终被镇压,但陈武的英勇表现却被元朝军队的将领看中。
“你这小子,武艺不错。不如加入我们军队,为朝廷效力,日后定有荣华富贵。” 元朝将领对陈武说道。
陈武心中暗喜,但表面上却装作犹豫:“我本是被元朝压迫的百姓,若要我加入,必须答应我,不能再欺压百姓。”
元朝将领哈哈一笑:“哈哈哈,你这小子,你以为你是谁啊,竟然跟我谈条件,来人啊,给我把他给关起来,关他个三天三夜,不要给他饭吃,看他还敢硬气不。”
陈武暗道不好,这将军不按套路出牌,如果现在求饶估计就废了,之前硬汉的人设就崩了啊。只能眼神愤恨的看着元朝将领-朱涛,被元朝士兵甲,士兵乙给拖走了。
就这样,三天后,陈武因为在大牢里面被朱将军针对,就还没开始就被结束了。
对于这件事情的发生,明教高层决定改变下套路,先安排武功高强且头脑灵活的人员去元朝当小兵。没有军方背景,只能一步步来。然后这些参加的人员不得不对反抗军出手,不然就容易露馅。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