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的天空,仿佛被一层沉重且浓稠的阴霾所笼罩,压抑之感如同实质,沉甸甸地压在众人心头,让人几近窒息。忽然,一声低沉而又悠长的钟声,自巍峨的城楼之上悠悠响起,那钟声仿若携着无尽的哀伤,在京城的上空不断回荡,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刹那间,整个大明王朝像是被一只无形的巨手按下了暂停键,陷入了巨大且深沉的悲痛之中 —— 朱元璋,这位开创了大明基业的一代雄主,驾崩了。这一消息,恰似一颗重磅炸弹,裹挟着惊涛骇浪般的冲击力,瞬间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轩然大波,无论是繁华热闹的京都,还是偏远宁静的边陲小镇,街头巷尾都弥漫着人们的议论声与叹息声。
朱允炆身着素白丧服,那素服在风中微微飘动,更衬得他面容憔悴,满脸悲戚之色。他稳步登上皇位,声音略显沙哑却又努力沉稳地宣布年号建文。新帝初登大宝,天下百废待兴,朝廷上下顿时陷入了一片忙碌与紧张的氛围之中。一方面,要精心筹备规模宏大的国丧,从葬礼的仪式流程、陵墓的布置,到参与人员的安排,每一个细节都不容有失;另一方面,还要颁布各种诏令,力求安抚民心,稳定局势。朝堂之上,大臣们神色凝重,皆身着素服,围绕着丧葬礼仪的诸多细节、新帝未来的施政方针等关键事务,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你一言我一语,各执一词,有的引经据典,有的据理力争,整个京城仿佛一台高速运转的庞大机器,陷入了一片繁忙与混乱交织的漩涡之中。朱允炆每日都被堆积如山、纷繁复杂的政务压得几乎喘不过气来,既要全身心地操持祖父那意义重大且仪式繁琐的葬礼,又要绞尽脑汁应对各方势力在暗中展开的明争暗斗,那些势力犹如隐藏在暗处的毒蛇,随时可能发动致命一击。一时间,他确实分身乏术,无暇顾及远在千里之外台岛的林墨。
在繁重的政务处理中,朱允炆逐渐显露出对文臣的亲近与对武将的疏远。一日,朝堂之上讨论边疆防御策略,武将们纷纷站出,言辞激烈,主张主动出击,威慑周边不安分的势力,以保边疆太平。老将徐辉祖上前一步,抱拳说道:“陛下,如今边疆局势不稳,鞑靼等部落蠢蠢欲动,臣以为应增派精兵强将,主动出击,方能杀杀他们的锐气,保我大明边疆安稳。” 然而,朱允炆微微皱眉,未等回应,一旁的文臣黄子澄便拱手进言:“陛下,老臣以为不可。如今国丧刚至,我朝应休养生息,以仁德治国,若贸然出兵,恐伤国本,且易遭百姓诟病。” 朱允炆听后,微微点头,目光中满是认同,说道:“黄爱卿所言极是。当下应以安抚百姓、恢复民生为重,边疆之事,可先加强防守,不必急于进攻。” 徐辉祖等武将听后,虽心有不甘,但也只能无奈退下。此后,朝堂之上但凡涉及军事决策,朱允炆多采纳文臣建议,武将们的话语权渐渐被削弱。
燕王府内,朱棣在听闻朱元璋驾崩的消息后,先是微微一怔,旋即迅速调整表情,做出一副悲痛万分的模样,伏地大哭,那哭声悲切而又响亮,仿佛真的沉浸在巨大的丧亲之痛中。然而,若有人能窥探到他此刻的内心,便会发现,在那看似哀伤的表象之下,暗自涌动着难以抑制的欣喜之情。他深知,属于自己的机会,或许正如同破晓前的曙光,悄然来临。然而,朱棣绝非冲动鲁莽之人,此刻的他,并未被这突如其来的机会冲昏头脑,做出轻举妄动之事,而是冷静地选择按兵不动,蛰伏起来,如同一只隐匿在黑暗中的猎豹,等待着最佳的出击时机。他心里十分清楚,在这个极其敏感微妙的时期,朝堂局势波谲云诡,任何一个细微的举动,都可能如同在平静湖面投入一颗石子,引发层层涟漪,进而引发朝廷的警觉。于是,他一面佯装沉浸在悲痛之中,每日在府中设灵堂,对着朱元璋的牌位假意痛哭流涕,摆出一副孝子贤孙的模样;一面暗中与足智多谋的道衍和尚频繁密会,谋划着下一步的行动。只见道衍和尚目光深邃如渊,仿佛能看穿世间万物,他微微俯身,低声对朱棣说道:“王爷,朱元璋一死,朝堂大乱,各方势力蠢蠢欲动,此乃我们积蓄力量、图谋大业的绝佳时机。” 朱棣微微点头,眼中闪烁着如鹰隼般锐利且野心勃勃的光芒,沉声道:“不错,不过现在还远不是动手的时候。我们必须继续耐心等待,等待一个万无一失、一击即中的时机。至于林墨,先不要与他联络,以免引起朝廷的怀疑,坏了我们的大事。”
而在遥远的台岛,林墨在得知朱元璋驾崩的消息后,原本一直紧绷着的神经,终于稍稍放松,忍不住长舒了一口气。这段时间以来,他一直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如同一只时刻警惕着的猎犬,时刻防备着朝廷可能随时发动的进攻。每一个夜晚,他都难以安睡,时常在睡梦中被惊醒,脑海中满是朝廷大军压境的可怕场景。如今,朝廷陷入混乱,自顾不暇,短时间内无暇顾及台岛,他终于得到了这难得的喘息之机。他立刻传令下去:“传令下去,加强台岛的巡逻和警戒,每一处港口、每一片海岸线,都不可有丝毫疏漏。但切不可放松警惕,朝廷虽然现在自顾不暇,但随时可能卷土重来,我们必须时刻做好战斗的准备。” 陈风领命而去,迅速组织士兵,按照林墨的指示,有条不紊地加强防御,士兵们步伐匆匆,奔赴各自的岗位,整个台岛弥漫着一股紧张而又有序的气息。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