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嵩焘见曾国藩发问,立刻回道:“回抚台,我已对军中骡马进行统一调度,又征集了城里及附近山民的牛马,勉强能够满足需求。”
“还找来七八位熟悉此山道的山民和马帮成员带路,通过此道想来应无困难。”
曾国藩听后,即刻下令:“今日让将士们好好过个年。明日一早,后勤辎重先行出发,部队逐次撤退,务必注意保密。”
郭嵩焘应诺,随后笑嘻嘻地向曾国藩建议:“涤生,我瞧李续宾是员能征善战的猛将,此番我们撤走,他孤立无援,留在此地必然覆灭。”
曾国藩心领神会:“我明白,我已与他交谈过几次,今晚我邀他一同过年吧。”
这几日,恩施城的湘军攻势显着减弱,想来是因过年,清妖将领让士兵们好好过个年吧。
正月初六,连隔河对峙的湘军数量都大幅减少,林启荣和李世贤方觉蹊跷。
李世贤便率一个旅渡过高桥河,试探性进攻恩施城,没想到一攻即破。
守城湘军见他们攻来,未作抵抗便朝东门逃去,遁入东面群山中的“荣美古道”。
李世贤询问城中百姓得知,湘军大队两天前就已撤走,仅留少量部队守城。
他从第二军借调而来,一心想痛痛快快打一仗,如此结果,难免气急败坏,便率一个旅尾随追击。
不料却遭遇湘军断后的李续宾部据险埋伏,吃了个败仗,死伤百余人。
林启荣率部赶来救援,击退李续宾。两人正准备追击,却发现湘军已撤入茫茫群山中。
山路崎岖,兵力难以展开,继续追击意义不大。
林启荣留下少量哨探警戒,率军撤回恩施城,派快马将战报呈给萧云骧。
两日后,陈玉成率第四军抵达,可湘军早已走远,三人只能望山兴叹矣。
八日后,萧云骧命令传来:李世贤率部回川南,回归第二军建制;
林启荣部留在恩施扫荡土匪、安定地方,待西王府地方政权及自卫队、民兵组织建立后,退守酉阳州,等候出击命令;
陈玉成部沿来路返回宜昌休整补给,再从宜昌南下,经宜都攻入湖南澧州(澧县),继而进攻常德府,进逼长沙。
务必不让曾妖头有时间在湖南筹集粮饷、训练兵马。
总之,西军与清廷在鄂西施南府的这场战役,就这般虎头蛇尾地结束了。
西军虽占领施南府、打通川鄂古道,但未能歼灭萧云骧一心想除掉的曾国藩部,让其与李续宾部逃脱,为日后攻略湖南增添了阻碍。
--------
1855年2月10日,农历咸丰四年腊月廿四,萧云骧率西军第一军、独二师及水师黄文金部,抵达长江北岸、荆州城西南20里处一个名叫李埠的小镇。
小镇上原本有千余名湘军守军。见数万西军气势汹汹杀来,胡林翼不愿徒增伤亡,便将守军撤回荆州城。
于是,小镇被西军轻易占领,成了西军攻击荆州城的前进基地。
小镇不过百来户人家,多是当地农民和渔民。仅有的两家地主,听闻西军将至,早拖家带口躲进了荆州城。
萧云骧毫不客气,直接占了一家地主的院子作为临时指挥所。
此时,这家地主的客厅已被西军参谋人员布置妥当。
萧云骧、赖文光、左宗棠、李竹青、林凤祥、叶芸来、黄文金等数位西军高级将领,正在此地商议攻打荆州城之策。
赖文光手持小竹条,站在一张荆州城防地图前,为众人分析战情:“诸位,荆州城又称江陵城,地处长江之北。”
“它上控巴蜀之险,下据江湖之会,扼守长江天堑,是连接东西南北的水陆交通枢纽,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
“整座城呈不规则长方形,东西长3.75公里,南北宽1.2公里,城垣周长10.5公里,城内面积4.5平方公里,南面距长江5-7里地。其周围一马平川,无险可守。”
“如今城中清妖守军约一万五千人,主将为清妖湖北巡抚胡林翼。”
“另有水师一万人,战船数百艘,主将为清妖水师统领杨载福。但因荆州城距长江有五七里之遥,水师无法阻止我们陆军攻城。”
说到这儿,赖文光不由摇头,困惑道:
“曾国藩部来不了荆州,荆州城清廷就守不住了。我不明白,胡林翼为何不跑,他还在坚持什么?”
赖文光率领后续的第一军与萧云骧会合后,心情一直不错。
在重庆筹备等待了一年,重新投身战场让他心情愉悦。
加之当前战局进展顺利,故而他容光焕发,声音铿锵有力。
赖文光言罢,堂中众人的目光齐刷刷地看向左宗棠。
作为胡林翼的至交好友,堂中众人里最了解胡林翼之人,非左宗棠莫属。
左宗棠抚须思索片刻:“胡家耕读传家,从其高祖算起,世代皆为读书人。”
“其父胡达源更是嘉庆二十四年探花,历任翰林院编修、贵州学政、詹事府少詹事(正三品)。为朝廷效忠,是他下意识的选择。”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