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本回体现的封建社会文化与制度
1.封建家长制下的子女教育
在《红楼梦》第七十七回中,王夫人对宝玉的教育方式以及整顿怡红院丫鬟的行为,深刻反映了封建家长制下的子女教育特点,同时也对宝玉的成长和心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王夫人对宝玉的教育方式深受封建礼教的影响。在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封建家长制强调长辈对晚辈的绝对权威,子女必须遵循长辈的意愿和教导。王夫人作为宝玉的母亲,肩负着培养宝玉成为家族栋梁的重任。她认为宝玉应该走仕途经济之路,通过科举考试获取功名,以光宗耀祖。因此,她对宝玉的言行举止、学习情况都极为关注,不允许他有任何偏离封建正统观念的行为。
王夫人整顿怡红院丫鬟的行为背后,有着明确的动机和目的。首先,她认为宝玉身边的丫鬟会对他产生重要的影响。在她看来,晴雯、芳官等丫鬟风流灵巧、性格活泼,容易带坏宝玉,使他沉迷于儿女情长,荒废学业。例如,王夫人听信王善保家的挑唆,认为晴雯是勾引宝玉的“狐狸精”,将她从怡红院撵出。她觉得只有将这些“不良”影响清除,才能让宝玉专心于学业,走上正道。其次,王夫人整顿怡红院丫鬟也是为了维护贾府的封建秩序和家族利益。在封建家族中,主仆关系有着严格的等级划分,丫鬟必须绝对服从主子的命令。王夫人通过整顿丫鬟,加强对宝玉身边人的控制,以确保宝玉的行为符合家族的规范和利益。
然而,王夫人的这种教育方式对宝玉的成长和心理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从成长方面来看,宝玉本就对仕途经济不感兴趣,他更注重情感和精神上的追求。王夫人强行将自己的价值观和期望强加给宝玉,使他感到压抑和束缚。他无法自由地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只能在封建礼教的框架内生活。这种教育方式阻碍了宝玉的个性发展,使他难以实现自我价值。
在心理方面,王夫人的行为让宝玉感到痛苦和无奈。他深知晴雯、芳官等丫鬟的清白,也明白她们是被冤枉的,但在王夫人的权威面前,他却无能为力。他对王夫人的做法感到不满和愤怒,但又不敢公然反抗。这种内心的矛盾和挣扎使宝玉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之中。他开始对封建礼教和家族权威产生怀疑,对自己的未来感到迷茫。
结合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来看,王夫人的教育方式是封建家长制的典型体现。在封建社会,家长对子女的教育往往以维护家族利益和社会秩序为出发点,忽视了子女的个性和需求。这种教育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维护封建统治,但却压抑了人性的发展,导致了许多悲剧的发生。
王夫人对宝玉的教育方式以及整顿怡红院丫鬟的行为,是封建家长制下子女教育的一个缩影。它反映了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礼教观念对子女成长和心理的影响。通过对这一情节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封建社会的黑暗和残酷,以及人性在封建压迫下的挣扎和反抗。
2.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与丫鬟命运
《红楼梦》第七十七回中,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如同一张大网,将丫鬟们紧紧束缚,深刻影响着她们的身份地位、与主子的关系,进而决定了她们的悲惨命运。
从身份地位来看,丫鬟们处于封建社会的底层。她们没有独立的人格和自由,只是主子的附属品。以晴雯为例,她虽然在怡红院地位相对较高,且风流灵巧、心比天高,但本质上仍是宝玉的丫鬟。她的命运完全掌握在主子手中,王夫人仅凭王善保家的挑唆,就认定她是勾引宝玉的“狐狸精”,将她无情地撵出贾府。晴雯含冤受屈,却毫无反抗之力,只能在贫病交加中悲惨死去。这充分体现了丫鬟们身份的卑微和地位的低下,她们的生死荣辱全凭主子的一念之间。
芳官等唱戏的优伶出身的丫鬟,地位更为低下。在封建社会,戏子被视为下九流,受到人们的歧视。芳官进入贾府后,尽管努力融入这个环境,但她的伶人身份始终是她的“原罪”。王夫人对她们充满偏见,认为她们品行不端,会带坏宝玉。在抄检大观园后,王夫人毫不留情地将她们强行认领出去,最终她们只能选择出家来逃避现实。这表明丫鬟们的出身决定了她们在等级制度中的低贱地位,无论她们如何努力,都难以摆脱这种命运的枷锁。
丫鬟们与主子之间的关系是绝对的主仆关系,主子拥有绝对的权威,丫鬟必须无条件服从。司棋与潘又安的私情被发现后,王夫人果断决定将她逐出贾府。迎春作为司棋的主子,虽然心中难过,但性格软弱的她无法改变司棋的命运,只能无奈接受。这体现了在封建等级制度下,主子对丫鬟的生杀予夺大权,丫鬟们没有任何反抗的余地。
蕙香(四儿)与宝玉同一天生日,被认为有“同日生日就是夫妻”的嫌疑,也被赶出配人。这一事件反映出丫鬟们在与主子的相处中,必须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稍有不慎就可能触犯主子的忌讳,从而遭受严厉的惩罚。她们与主子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地位差距,这种差距使得丫鬟们在主子面前战战兢兢,不敢有丝毫的越轨行为。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