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现象带来的影响是极其恶劣的。从司法层面来看,它破坏了法律的公正和权威,使得法律失去了应有的威慑力。普通百姓在这样的司法环境下,无法得到公平的审判,他们的权益得不到保障,社会的公平正义受到严重挑战。从社会层面来看,它加剧了社会的矛盾和不稳定。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拉大,使得底层百姓对社会的不满情绪日益增加,容易引发社会动荡。例如,在一些地方,由于司法不公,百姓冤屈无处申诉,最终导致民变的发生。
《红楼梦》通过知县受私贿翻案这一情节,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官场的黑暗和司法的腐败,让读者对那个时代的社会现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引发了人们对公平正义和社会制度的思考。
3.黛玉解琴书情节
在《红楼梦》第八十六回中,宝玉与黛玉关于琴谱的交流,宛如一幅细腻的工笔画,勾勒出两人之间独特的情感世界。宝玉在贾母处听闻薛蟠之事中夹杂蒋玉函,想起红汗巾,回房询问袭人后,赶忙来到潇湘馆。此时,他看到黛玉正在专注地看书,书中内容却让他一头雾水。原来,那是一本琴谱。
宝玉诧异于从未见黛玉抚琴,黛玉解释自己不过略懂一二,还说弹琴难的是遇见知音。这番话看似平淡,实则蕴含着黛玉深深的情思。在她心中,琴不仅仅是一种乐器,更是情感的寄托。她渴望能有一个知音,能听懂她琴音中所传达的情感,而这个人,她潜意识里希望是宝玉。
在交流过程中,黛玉向宝玉讲解琴理,她的才情在这一刻展露无遗。她对琴谱的理解深刻而独到,从琴的涵养性情作用到抚琴的要求,娓娓道来。她的讲解充满了诗意和哲理,展现出她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雅的情趣。而宝玉则听得津津有味,他对琴谱的好奇,不仅仅是对新鲜事物的好奇,更是因为这是黛玉所喜爱的东西。他希望通过了解琴谱,能更接近黛玉的内心世界。
这一情节对黛玉人物形象的塑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它展现了黛玉的才情。在封建社会,女子有才学是难能可贵的,而黛玉的才情更是出类拔萃。她对琴理的精通,让她在众多女子中脱颖而出,凸显了她的独特魅力。其次,它体现了黛玉细腻的情思。她借琴理传达出自己对知音的渴望,对爱情的向往。她渴望能与宝玉心灵相通,就像琴与知音的契合一样。然而,她又深知这种情感的微妙和不确定,所以只能通过琴理委婉地表达出来。最后,这一情节也展现了黛玉的孤独。尽管她生活在贾府这个繁华的大家庭中,但真正能懂她的人却寥寥无几。她只能将自己的情感寄托在琴谱和诗词中,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寻找慰藉。
总的来说,宝玉与黛玉关于琴谱的交流情节,是《红楼梦》中一段精彩的描写。它不仅丰富了故事内容,更深入地刻画了黛玉这一人物形象,让读者对她的才情、情思和孤独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三、人物形象塑造
1.薛蟠:鲁莽冲动的公子哥
在《红楼梦》第八十六回的薛蟠命案中,薛蟠鲁莽冲动、骄横跋扈的性格特点暴露无遗。命案起因于他与蒋玉菡喝酒时,当槽儿不时瞟向蒋玉菡,这便让薛蟠心生怒气。次日他又去吃酒,喝醉后叫当槽儿换酒,当槽儿来迟,他骂了几句就要动手,不想那人反伸着头让打,他便用碗将其头砸破,导致那人倒地流血而死。整个过程中,薛蟠完全被情绪左右,丝毫没有考虑后果,其鲁莽冲动可见一斑。
从以往在书中的行为来看,薛蟠的骄横跋扈也是由来已久。他倚仗着家中的财富和权势,为所欲为。在第四回“薄命女偏逢薄命郎,葫芦僧乱判葫芦案”中,他为了争夺英莲,纵容豪奴打死冯渊,事后竟如同没事人一般,依旧逍遥自在。这种草菅人命的行为,充分展现了他骄横跋扈、目无法纪的性格。
薛蟠这种性格的形成,与他的成长环境密切相关。薛家是金陵四大家族之一,家境富裕,财富和权势为他提供了肆意妄为的资本。他从小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父母对他溺爱有加,尤其是薛姨妈,对他百般纵容,使得他养成了唯我独尊的性格。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他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尊重他人,也不懂得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此外,当时的社会风气也对他的性格产生了影响。在封建社会,贵族子弟享有特权,他们的行为往往不受太多约束。薛蟠身处这样的社会环境中,耳濡目染,自然认为自己可以凌驾于法律之上。他的骄横跋扈和鲁莽冲动,正是这种社会环境的产物。
薛蟠在命案中的表现,是他性格特点的集中体现。他的鲁莽冲动不仅给自己带来了牢狱之灾,也给薛家带来了巨大的麻烦。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深刻反映了封建社会贵族子弟的腐朽和堕落,也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不公。
2.薛姨妈:爱子心切的母亲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