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腻的语言在本回中也随处可见。作者在描写人物情感时,笔触细腻入微。当黛玉看到并蒂兰花时,“想到‘草木当春,花鲜叶茂,想我年纪尚小,便像三秋蒲柳。若是果能随愿,或者渐渐的好来,不然,只恐似那花柳残春,怎禁得风摧雨送’,不禁滴下泪来”。这段心理描写细腻地刻画了黛玉敏感、多愁善感的性格,她由兰花的美好联想到自己的命运,担忧自己的爱情和未来,将内心深处的情感通过细腻的语言表达得真切动人,让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她的孤独和无奈。
幽默的语言也为文本增添了别样的色彩。在描写薛蟠命案时,作者以一种略带调侃的方式展现了薛蟠的鲁莽和无知。薛蟠因当槽儿多看了蒋玉菡几眼便心生怒气,次日又因换酒之事与当槽儿发生冲突,最终用碗砸破对方脑袋致人死亡。作者在描述这一过程时,没有直接进行严厉的批判,而是用一种幽默的笔调,如“薛蟠见他这样,气不打一处来,便拿起酒碗照他脑袋上砸去”,让读者在忍俊不禁的同时,也对薛蟠的行为感到无奈和叹息,从侧面反映出他骄横跋扈的性格特点。
作者通过典雅的语言展现人物的才情和气质,用细腻的语言刻画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以幽默的语言增添故事的趣味性和讽刺意味,从而成功地塑造了人物形象、表达了情感并传达了主题,使本回内容更加生动、深刻,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3.对比与衬托
《红楼梦》第八十六回巧妙运用对比与衬托手法,使主题更加鲜明,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薛家的贿赂行为与黛玉的高雅情趣形成了强烈对比。薛蟠闹出人命官司后,薛家为救他四处奔走,不惜花费大量钱财贿赂知县,以达到翻案的目的。这种行为充满了世俗的功利和丑恶,反映出封建社会官场的黑暗和金钱至上的现实。而黛玉在潇湘馆与宝玉交流琴谱,展现出高雅的情趣和深厚的文化素养。她认为琴是涵养性情之物,弹琴难在遇见知音,其言辞间尽显对琴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对精神世界的追求。这种高雅的情趣与薛家的贿赂行为形成鲜明反差,突出了黛玉的纯洁和脱俗,也揭示了封建社会中精神追求与物质利益的冲突。
知县的贪婪腐败与薛姨妈的无奈爱子也相互衬托。知县为了私利,明知薛蟠杀人事实确凿,却受私贿翻案,将故意杀人判定为误伤人命,其贪婪腐败的嘴脸暴露无遗。而薛姨妈为了救儿子,不得不放下身段,四处求人,拿出大量银子打点关系。她的无奈和爱子之情在知县的贪婪面前显得更加令人动容。这种衬托不仅展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也反映了封建社会司法的不公和亲情在权力与金钱面前的无奈挣扎。
宝玉的懵懂纯真与薛蟠的鲁莽冲动同样形成对比。宝玉听闻薛蟠之事后,想起红汗巾,赶忙来到潇湘馆,对琴谱充满好奇,他的言行中透露出对新鲜事物的探索和对黛玉的亲近,尽显懵懂纯真。而薛蟠则因一点小事就冲动行事,打死当槽儿张三,其鲁莽冲动的性格导致了命案的发生。这种对比突出了宝玉的善良和纯真,也进一步强调了薛蟠性格的缺陷,使两人的形象更加鲜明。
通过这些对比与衬托手法,作者成功地突出了本回的主题,即封建社会的黑暗、腐朽以及人性的复杂。同时,也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生动,让读者对书中的人物和情节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七、主题思想挖掘
1.对封建社会的批判
《红楼梦》第八十六回通过薛蟠命案和黛玉解琴书等情节,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展现了作者对封建社会的批判态度。
官场腐败是本回所反映的封建社会的一大弊端。在薛蟠命案中,知县受私贿翻案的情节令人触目惊心。薛蟠打死当槽儿张三,本是证据确凿的故意杀人案,但知县为了谋取私利,在薛家的重金贿赂下,将案件判为误伤人命。这种公然违背司法公正的行为,充分暴露了封建社会官场的黑暗。官员们将手中的权力当作敛财的工具,法律在他们眼中形同虚设。他们不顾百姓的死活,只看重金钱和权势,使得整个官场充满了腐败和贪婪的气息。作者通过这一情节,对封建社会的官场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和批判,揭示了官员们的丑恶嘴脸和社会的不公。
司法不公也是封建社会的一个严重问题。在薛蟠命案中,知县为了迎合薛家的利益,随意篡改案件的性质,将故意杀人判定为误伤人命。这种司法不公的现象在封建社会中屡见不鲜,权贵阶层可以凭借金钱和权势逃避法律的制裁,而普通百姓则往往成为司法不公的受害者。司法本应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但在封建社会中,它却成为了权贵阶层压迫百姓的工具。作者通过这一情节,对封建社会的司法制度进行了深刻的批判,表达了对司法公正的渴望。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