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宝玉与甄宝玉相见情节
宝玉听闻甄宝玉与自己性情相近,心中满是期待,渴望能与他一见,寻得精神上的共鸣。见面当日,宝玉怀着激动的心情早早等候。甄宝玉到来时,举止端庄,礼数周全,初见宝玉,脸上也带着温和的笑意,两人相互作揖行礼,寒暄一番后便落座交谈。
宝玉率先开口,言语中满是对甄宝玉的亲近之感,提及自己平日里不喜读那些“经济文章”,只愿与姐妹们在园子里吟诗作画,过着自在的日子。他以为甄宝玉会有同样的想法,眼神中满是期待。然而,甄宝玉却微微一笑,语气平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说道:“读书考取功名,入仕为官,为朝廷效力,才是男儿的正途。那些诗词歌赋不过是消遣之物,不可过于沉迷。”
宝玉听后,心中一震,脸上的笑容渐渐消失。他试图让甄宝玉理解自己的想法,便说起了世间的污浊,认为那些追求功名利禄的人都失去了本心。甄宝玉却不以为然,反驳道:“人活于世,当有一番作为,为家族争光,为国家社稷贡献力量。若都像你这般只图享乐,社会又如何进步?”
两人的对话逐渐陷入了僵局,宝玉满心的期待化为了失望,他看着眼前的甄宝玉,仿佛看到了一个被世俗同化的陌生人。甄宝玉则觉得宝玉的想法太过幼稚,不切实际。
从思想差异来看,宝玉追求的是纯真的情感和精神上的富足,他厌恶封建礼教的束缚,渴望自由的生活,对仕途经济极为反感。而甄宝玉则深受封建正统教育的影响,将考取功名、建功立业视为人生的首要目标,认为这是男人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这次见面对宝玉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他原本以为在这世间能找到一个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可现实却让他失望至极。这次见面让他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现实的残酷,他所追求的理想世界在这个世俗的社会里是如此的格格不入。他开始陷入了更深的迷茫和痛苦之中,对周围的一切更加失望,也进一步坚定了他对封建礼教的反抗之心。而对于甄宝玉来说,这次见面或许只是他人生中的一个小插曲,他依然会沿着封建正统教育为他铺设的道路继续前行,努力成为一个符合封建礼教标准的“成功人士”。这次见面成为了宝玉人生中的一个转折点,让他在觉醒的道路上又迈出了艰难的一步。
3.和尚送玉情节
在《红楼梦》第一百十五回中,和尚送玉这一情节的设置意图深远,对故事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从情节设置意图来看,首先,这块通灵宝玉是贾宝玉的命根子,它不仅是贾宝玉身份的象征,更是他与仙界联系的纽带。和尚送玉,暗示着命运的一种安排。在贾府逐渐衰败、宝玉陷入迷茫痛苦之时,和尚送玉仿佛是一种指引,让宝玉重新找回自我,也让故事的发展回到正轨。其次,通灵宝玉上的“莫失莫忘,仙寿恒昌”与宝钗金锁上的“不离不弃,芳龄永继”构成了“金玉良缘”的说法。和尚送玉,也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这种宿命感,为宝玉和宝钗的婚姻埋下伏笔。再者,和尚作为仙界的代表,他的出现和送玉行为,增添了故事的神秘色彩,体现了《红楼梦》中“梦幻”与“现实”交织的特点,让读者感受到命运的无常和不可捉摸。
从对故事发展的推动作用来说,和尚送玉使得宝玉的病情得到缓解。此前,宝玉因与甄宝玉见面后的失望以及家族的种种变故,精神萎靡,身体也每况愈下。见到玉后,他的神志逐渐清醒,这为后续情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宝玉见到玉后的反应也反映了他内心的变化。他先是呆呆地看着玉,眼神中透露出一丝迷茫,仿佛在回忆着什么。接着,他缓缓伸出手,轻轻抚摸着玉,脸上露出了一丝久违的笑容,那笑容中既有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也有对未来的一丝期许。
然而,和尚送玉并非简单的让宝玉恢复健康,它还引发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贾府众人看到宝玉因玉而好转,对玉更加重视,也对宝玉的未来充满了期待。这使得宝玉在家族中的地位再次凸显,也加剧了他与封建礼教之间的矛盾。他虽然暂时恢复了健康,但内心对自由和纯真的追求并未改变,而家族却希望他能按照封建正统的道路走下去,这种矛盾在送玉之后更加激化,推动了故事向更加复杂和深刻的方向发展。总之,和尚送玉这一情节是《红楼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巧妙地串联起了各个情节,为故事的悲剧结局埋下了伏笔。
三、人物形象塑造
1.惜春形象分析
惜春的性格特点鲜明独特,在《红楼梦》众多人物中独树一帜。
孤僻冷漠是惜春显着的性格特征之一。她自幼生长在侯门公府,却与周围的人格格不入。在抄检大观园一回中,她的丫鬟入画因私藏物品被发现,入画苦苦哀求,希望惜春能为自己说情。然而,惜春却不为所动,坚决要求将入画带走,还说“我只知道保得住我就够了,不管你们”。这种对身边人的冷漠态度,可见她内心的孤僻。她似乎早已看透了世间的人情冷暖,对周围的一切都保持着一种疏离的态度,不轻易与他人建立深厚的情感联系。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