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玉在太虚幻境中的经历,彻底改变了他对命运的认知,使他从一个对生活充满幻想的公子哥,变成了一个看透世事、看淡一切的人,为他后来的思想转变和人生选择埋下了伏笔。
三、人物形象塑造
1.贾宝玉的转变
宝玉在经历灵魂之旅后,思想和性格发生了显着的转变,这种转变体现在他对功名仕途和儿女情缘的态度上,与前文的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经历灵魂之旅前,宝玉是一个极度厌恶功名仕途的人。他视科举考试为“禄蠹”们追求功名利禄的手段,对那些热衷于仕途经济的人嗤之以鼻。他常常与姐妹们在大观园中吟诗作画、嬉笑玩乐,沉浸在儿女情长之中,对家族的兴衰和社会的现实漠不关心。例如,他曾将北静王送的鹡鸰香串掷而不取,还对劝他读书上进的薛宝钗、史湘云等人大为反感。
然而,灵魂之旅后,宝玉的态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开始听从贾政的叮嘱,决定好好读书,准备参加科举考试。这一转变并非出于对功名的渴望,而是他对命运的一种无奈妥协。在太虚幻境中,他看到了金陵十二钗的悲惨命运,意识到人生的无常和命运的不可抗拒。他明白,自己无法改变姐妹们的命运,也无法阻止家族的衰败,只能通过科举考试来尽自己的一份责任,为家族挽回一些颜面。
在儿女情缘方面,宝玉的转变同样明显。此前,他对林黛玉一往情深,两人之间的爱情纯真而热烈。他与姐妹们相处时,也是情真意切,对每一个人都关怀备至。但在灵魂之旅后,他对儿女情缘变得淡漠起来。他看到黛玉时,黛玉却不认他,这让他深受打击,意识到爱情的虚幻和无常。他开始明白,世间的一切情感都是短暂的,终将随着命运的安排而消逝。
这种转变在具体情节中也有体现。当紫鹃送完黛玉灵柩回来,看到宝玉傻傻的笑,觉得自己被宝玉欺骗时,宝玉并没有像以前那样去解释或安慰她,而是表现得十分冷漠。他对姐妹们的态度也变得平淡,不再像以前那样热情和亲密。
宝玉的转变是他在经历了灵魂之旅后,对人生和命运有了深刻认识的结果。他从一个天真烂漫、追求自由和爱情的公子哥,变成了一个看透世事、无奈顺从命运的人。这种转变不仅反映了他个人的成长和成熟,也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朽对人性的压抑和扭曲。
2.贾政的孝道体现
贾政送母归乡的行为,深刻体现了他的孝道精神,同时也展现出他在家族中的责任与担当,对家族命运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封建社会,孝道被视为核心价值观之一,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家族稳定的重要基石。贾政在儿子宝玉身体好转后,毅然决定亲自送母亲的灵柩回南安葬,这一行为严格遵循了传统的孝道规范。他深知送长辈灵柩归乡是一种重要的家族责任和义务,关乎家族的尊严和地位。这种行为不仅是对母亲的敬重和怀念,更是向家族和社会展示了他对孝道的坚守。
从家族责任和担当的角度来看,贾政作为贾府的家长之一,肩负着维护家族声誉和传承家族文化的重任。送母归乡全孝道,是他履行家族责任的具体体现。他以自己的行动为家族成员树立了榜样,教导他们要重视家族传统和亲情纽带。同时,这也有助于增强家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使家族成员更加团结一心,共同面对困难和挑战。
对家族命运而言,贾政的这一行为具有积极的影响。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一个家族的声誉和地位往往与家族成员的品德和行为密切相关。贾政的孝道行为能够提升贾府在社会上的声誉,赢得他人的尊重和认可。此外,他的行为也有助于传承家族的优良传统和价值观,为家族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贾府的衰败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贾政的孝道行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家族的危机,但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家族的命运。
贾政送母归乡的行为,不仅体现了他的孝道精神,更展现了他在家族中的责任和担当,对家族命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一情节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封建社会中孝道文化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3.其他人物的表现
在《红楼梦》第一百十六回中,紫鹃、五儿、袭人等人物的表现生动地展现了她们与宝玉之间复杂的情感关系和微妙的矛盾冲突。
紫鹃送完黛玉的灵柩回来,看到宝玉傻傻的笑,心中顿生被欺骗之感。她曾是黛玉最贴心的丫鬟,对黛玉与宝玉的感情了如指掌,也一直为他们的爱情默默付出。黛玉的离世让她悲痛万分,而此时看到宝玉的变化,她觉得自己过去的期待和努力都成了泡影。她的伤心和愤怒,不仅仅是因为宝玉的转变,更是对黛玉悲惨命运的深切同情和无奈。她与五儿开玩笑时,言语中透露出的苦涩和哀怨,反映出她内心的痛苦和迷茫。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