麝月提及通灵宝玉,触动了宝玉内心深处对命运和情感的敏感神经。此时的宝玉,经历了诸多人生变故,黛玉的离世、家族的衰败,让他本就脆弱的心灵不堪重负。通灵宝玉的出现,仿佛是命运的一种暗示,勾起了他对过去美好时光的回忆,也让他对未来感到迷茫和恐惧。
从情节合理性分析,这一情节与前文紧密呼应。宝玉曾多次在梦中或恍惚状态下与通灵宝玉产生特殊的联系,如第五回梦游太虚幻境,通灵宝玉就起到了引导作用。此次灵魂出窍,也是他在极度的精神压力下,潜意识中对命运的一种探索和挣扎。他渴望通过灵魂出窍,去探寻自己和姐妹们的命运真相,寻找心灵的慰藉。因此,宝玉因麝月的话而灵魂出窍,是其心理状态和情节发展的必然结果。
2.真如福地的奇幻景象
宝玉灵魂出窍后,跟着和尚来到了真如福地,这里的奇幻景象令人惊叹,每一处都蕴含着深刻的象征意义,对宝玉的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牌楼,上面写着“真如福地”四个大字,两边的对联为“假去真来真胜假,无原有是有非无”。“真如”在佛教中代表永恒不变的真理,“真如福地”象征着一个超脱尘世、接近真理的境界。这副对联则揭示了真假、有无的辩证关系,暗示着尘世中的一切表象都是虚幻的,只有回归到本质的“真”,才能领悟到真正的道理。宝玉看到这副对联,心中或许开始对自己所经历的一切产生了怀疑,开始思考何为真实、何为虚幻。
转过牌坊,便是一座宫门,门上横书“福善祸淫”四个大字,对联“过去未来,莫谓智贤能打破;前因后果,须知亲近不相逢”。“福善祸淫”体现了一种因果报应的思想,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而对联则强调了因果循环的不可抗拒性,无论多么聪明贤能的人,都无法打破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因果链条。这让宝玉意识到,每个人的命运都是由自己的行为和选择所决定的,无法逃避因果的安排。
进入宫门后,宝玉还看到了一溜配殿,其中一间配殿的匾额上写着“引觉情痴”,对联为“喜笑悲哀都是假,贪求思慕总因痴”。这表明世间的喜怒哀乐都是虚幻的,人们的贪求和思念都是因为痴迷于尘世的情感。这对宝玉的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他一直沉浸在与姐妹们的情感纠葛中,此时才意识到这些情感或许都是虚幻的,从而开始对自己的情感世界进行反思。
真如福地的奇幻景象,通过牌楼、对联等元素,向宝玉传达了深刻的人生哲理,让他开始对自己的命运和人生有了新的认识,为他后来的思想转变奠定了基础。
3.太虚幻境中的经历
宝玉在太虚幻境中的经历是本回的核心情节之一,他在此看到金陵十二钗册子、与各种人物相遇,这些都极大地改变了他对命运的认知。
宝玉进入太虚幻境后,在配殿中看到了“金陵十二钗正册”。他怀着好奇与期待的心情打开册子,尽管部分画迹和字迹模糊,但仍努力辨认。看到“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时,他虽一时未能完全参透,但已隐约意识到与林黛玉和薛宝钗有关,“怜”“叹”二字更让他心生不安。当看到“虎兔相逢大梦归”,他恍然大悟这是元春的判词,意识到这些判词暗藏着姐妹们的寿夭穷通。他急切地将十二首诗词都看遍,有一看便知的,也有需仔细思索的,每一首都如同命运的谶语,让他深感震撼。
在太虚幻境中,宝玉还与众多人物相遇。他先是听闻林妹妹要找自己,途中被看管仙草的神仙姐姐拦住。神仙姐姐告知他,那株绛珠草曾受神瑛侍者甘露灌溉,降凡历劫还恩后返归真境。这让宝玉更加坚信自己与黛玉的前世缘分,也对黛玉的离世有了更深的理解。之后,尤三姐拿剑追赶他,晴雯为他带路,他见到了黛玉,然而黛玉却不认他,这让他内心痛苦万分。接着,凤姐、秦可卿、迎春等相继出现,每一次相遇都像是命运的一次提醒,让他看到了姐妹们的悲惨结局。
这些经历让宝玉对命运有了全新的认知。在此之前,他虽经历了黛玉的离世、家族的衰败,但仍心存幻想,对未来抱有一丝希望。然而,在太虚幻境中看到的判词和与人物的相遇,让他明白每个人的命运都是注定的,无法更改。他意识到,姐妹们的悲剧命运早已在判词中注定,自己无力改变。这种对命运的深刻领悟,让他的内心充满了无奈和悲哀。
从判词内容来看,金陵十二钗的判词预示了她们各自不同的悲惨结局。黛玉的“玉带林中挂”暗示了她的香消玉殒,宝钗的“金簪雪里埋”则象征着她的孤独寂寞。元春的早逝、迎春的被虐、探春的远嫁等,都让宝玉看到了命运的残酷。这些判词如同沉重的枷锁,压得他喘不过气来,也让他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