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尼:妙玉、智能、智通、智善、圆信、大色空、净虚。
一、《红楼梦》尼姑群体概述
在《红楼梦》这一鸿篇巨制中,尼姑群体是一个独特且不容忽视的存在。书中的尼姑们身份各异、性格多样,她们分布于不同的庵堂,如栊翠庵、水月庵等,在贾府及周边的生活中扮演着各自的角色。
这些尼姑有的出身官宦世家,如妙玉,本是苏州世代官宦家庭的小姐,因自幼多病才带发修行;有的则身世普通,在庵中过着清苦的生活。她们的修行目的也不尽相同,有的是真心向佛,试图在佛门中寻求心灵的宁静与解脱;而有的则是迫于生活的无奈,或是为了躲避尘世的纷扰而选择出家。
尼姑群体在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从情节推动来看,她们参与了许多重要的事件。例如净虚,她干预张金哥的“一女两许案”,通过王熙凤的势力摆平此事,引发了一系列的悲剧,展现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与腐朽。妙玉则在大观园的茶会等情节中,以其独特的性格和行为,增添了故事的趣味性和复杂性。
从文化层面而言,尼姑群体是佛教文化在书中的体现。她们的修行生活、言行举止,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佛教的认知和态度。同时,她们的存在也与贾府等世俗家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凸显了尘世的喧嚣与佛门的清净,引发读者对人生、欲望、信仰等问题的思考。总之,《红楼梦》中的尼姑群体是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丰富了作品的内涵和层次。
二、妙玉:纯粹与矛盾交织的带发修行者
1.身世背景与成长经历
妙玉出身于苏州的一户世代官宦家庭,这样的家庭背景使她从小便接受了良好的文化教育。在那个注重门第和学识的时代,官宦世家的熏陶让妙玉在文学、艺术等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她所处的家庭风气正直、端静,这培养了她不阿世不附势的性格特质,使她在面对世俗的繁华与诱惑时,能够保持自己的独立和清醒。
妙玉出家并非出于对宗教的虔诚信仰,而是幼年多病且久治无果。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为了孩子的健康,许多家庭会采取一些特殊的方式,而入空门便是其中之一。妙玉无奈之下亲自入了空门,从此开始了带发修行的生活。这种并非自愿的出家方式,也为她日后的内心矛盾埋下了伏笔。
在出家之前,妙玉作为官家小姐,过着相对优渥的生活。私塾教育让她接触到了丰富的知识,她在写作诗赋方面也展现出了一定的才华。虽然在与林黛玉、史湘云联诗时,她的表现并未超出二人,但《世难容》中称她“气质美如兰,才华阜比仙”,从道姑修仙的角度来看,她的才华仍有值得称道之处。
家庭环境对妙玉的影响深远。官宦家庭的教养使她有着较高的文化素养和精神追求,她爱读庄子的文章,自认为是畸零之人,对政治、权力、名利等世俗之物都看得很淡。然而,这种清高的性格也让她在人际交往中显得孤傲、不合群。她不屑于与世俗之人同流合污,却又无法完全摆脱世俗的影响。
来到贾府后,妙玉住进了栊翠庵。尽管这里是佛门清净之地,但她内心的波澜却从未平息。她的出身和早期经历让她既有着对高雅文化的追求,又有着对尘世情感的渴望。她在修行的道路上不断挣扎,试图在佛门的清规戒律与内心的欲望之间找到平衡,但这谈何容易。妙玉的身世背景和成长经历塑造了她复杂而独特的性格,也为她在《红楼梦》中的悲剧命运埋下了深深的伏笔。
2.性格特点与行为表现
妙玉性格中最为突出的特点便是孤傲与清高。她出身官宦世家,自幼接受良好教育,又带发修行,这使得她自视甚高,不屑与世俗之人交往。在栊翠庵这个清净之地,她仿佛置身于尘世之外,以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看待周围的一切。
贾母携刘姥姥逛大观园,众人来到栊翠庵品茶。贾母表示刚吃了酒肉,怕冲了菩萨,没有深入庵内。然而,妙玉却不顾贾母的顾虑,拉着林黛玉、薛宝钗去屋内喝梯己茶。这一行为显示出她对所谓世俗规矩的不屑,在她看来,自己的喜好和意愿才是最重要的,全然不把贾母的身份和顾虑放在眼里。
当贾宝玉跟着进来也要喝茶时,妙玉给他拿了一个较大的器皿,并打趣说“一杯为品,二杯是解渴的蠢物,三杯就是饮牛饮骡”。她将贾宝玉比作刘姥姥,借此奚落,足见其对刘姥姥的嫌弃。在妙玉心中,人是分三六九等的,贾府中的林黛玉、薛宝钗、贾宝玉能入她的眼,而刘姥姥这样的乡下人则被她视为粗俗不堪之人。这种众生不平等的观念,与佛教所倡导的众生平等背道而驰,也凸显了她孤傲清高的性格。
妙玉的脱俗体现在她对精神世界的追求上。她爱读庄子的文章,自认为是畸零之人,对政治、权力、名利等世俗之事毫无兴趣。她追求一种与天、与宇宙、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境界,享受孤独,认为自己有尊严、有价值,不可轻亵。在大观园这个充满世俗纷争的地方,她试图保持自己的独立和纯净,不被外界的喧嚣所干扰。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