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吴燕他们告别后,王大龙开车把云翠翠拉回家。半途上碰到了去县里开会的村长。
“大龙。这是从市里回来的?”
“是啊,磊子哥,和翠翠去市里一趟!磊子哥这是干嘛去了?”王大龙停下车道。
“嗐,我这成天不是开会,就是在开会的路上,县里有个招商会,我去凑个数。”村长笑着道:“对了,听说你家的大棚盖的差不多了?”
“就是,对了磊子哥,你回村和村里通个气,我大棚种植需要雇几个人,看看谁家想去,一个人一天我给两百块钱。”王大龙道。
“行。我回去给你问问,这几天人好找,都没什么大事,过几天秋收了就不好找人了。”村长道。
“我那大棚也不多,有十几个人三天就搞定了。”王大龙想了一下道。
“行。我知道了!你们车快,先走吧,一会儿回村后我给你要喝人去!”
“磊子哥再见!”
一回到村里,村长径直走向广播室。广播室虽不大,却承载着村里大小事务的传达重任。村长熟练地打开喇叭,清了清嗓子,声音透过喇叭,在村子的每一个角落响起:“村民朋友们,大龙家的大棚盖好了。现在他要雇十几个人去大棚里种植。一天给两百块,想去的去他家和他报一下名!”
这声音如同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瞬间激起层层涟漪。村里的大街小巷,顿时热闹起来。
李婶正在自家院子里喂鸡,听到广播,手中的鸡食盆差点都没拿稳。她瞪大了眼睛,兴奋地朝着屋里喊:“他爹,快出来听,大龙这孩子可出息了,雇人种菜一天给两百块呢!”
张大爷坐在门口的小板凳上,正抽着旱烟,听到这话,猛地站起身,嘴里念叨着:“这大龙,从小就踏实肯干,没想到如今真干出了名堂,对咱村里人还这么好。”
年轻的后生们,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阿强和几个小伙伴凑在一起,激动地讨论着:“一天两百块,这可比咱去城里工地打工轻松多了,还能照顾家里。”
老人们则满是欣慰,感慨着村里终于出了个有本事还念旧的孩子。
而此时,王大龙家的小院,已经热闹非凡。人们陆陆续续赶来报名,把小院挤得水泄不通。
王大龙站在院子中间,脸上洋溢着朴实的笑容,一一招呼着大家:“叔,婶,都别急,一个个来登记。”
刘婶拉着王大龙的手,心疼地说:“大龙啊,这一天两百块,你这成本可不低,能赚回来吗?”
王大龙笑着回答:“刘婶,您放心,这大棚种的都是些反季节的精细蔬菜,到时候不愁销路,能赚。而且我也是想着大伙,咱一起把日子过好。”
旁边的赵大叔也竖起大拇指:“大龙,好样的!你这孩子,不忘本。”
王大龙挠挠头,有些不好意思:“赵大叔,咱都是一个村的,我有了机会,肯定不能忘了大伙。”
不一会儿,报名的人就超过了十几个。王大龙看着满院子热情的乡亲,心中满是感动。
其实,王大龙能有今天,着实不易。几年前,他不顾众人的质疑,毅然决定去学习大棚种植技术。期间,吃了不少苦头,四处碰壁。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凭借着自己的坚持和努力,终于掌握了这门技术。
如今,大棚盖好了,他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带着乡亲们一起致富。他深知,没有村里人的帮助和支持,就没有今天的自己。
在登记完报名的人后,王大龙开始给大家讲述大棚种植的注意事项。他耐心地讲解着,从蔬菜的播种、施肥,到病虫害的防治,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乡亲们认真地听着,不时提出问题,王大龙都一一解答。
看着乡亲们认真的模样,王大龙心中充满了信心。他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大棚种植一定能取得成功,村子的未来也一定会更加美好。
在王大龙的组织下,乡亲们热火朝天地投入到大棚种植的工作中。清晨,第一缕阳光还未完全穿透薄雾,大棚外便已聚集了不少村民。大家各自分工,井然有序地忙碌起来。
二十五座大棚在晨光中错落有致地排列着,宛如一片白色的海洋。其中十座种植水果的大棚,承载着大家对甜蜜收获的期待。王大龙特制的水果树苗被小心翼翼地从育苗盆中取出,村民们像是对待新生的婴儿一般,轻轻将它们植入松软的土壤中。
“大龙,你这特制的树苗,真能长出又大又甜的果子?”李叔一边培土,一边疑惑地问道。
王大龙笑着拍了拍李叔的肩膀,自信满满地说:“李叔,您就放心吧!这树苗我可是费了好大功夫培育出来的,用的都是最新的技术,结出的果子保准又大又甜,到时候能卖个好价钱!”
一旁的张婶也凑了过来,好奇地问:“大龙,那这果子成熟了,能赶得上啥时候的市场啊?”
王大龙指了指大棚里的温度计和湿度计,说道:“张婶,咱这大棚能调节温度和湿度,这些果子成熟得早,正好能赶上市场空档期,价格肯定差不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