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哭声不仅没有让董女士冷静下来,反而像往熊熊燃烧的烈火中又添了一把干柴,让她的怒火燃烧得更加猛烈。她怒目圆睁,眼神中透露出一种近乎疯狂的决绝,顺手抓起桌上的一个陶瓷杯子,用尽全身的力气狠狠地砸向地面。“砰”的一声巨响,杯子瞬间粉身碎骨,化作无数尖锐的碎片,如霰弹般向四周飞溅。碎片溅得到处都是,有几片锋利的碎片甚至飞到了建豪的脚边,吓得他哭得更加大声,声音中充满了恐惧和惊慌。
发泄完后,董女士像被抽走了所有的力气,整个人瘫倒在沙发上。她双眼无神地望着一地的狼藉——破碎的杯子、七零八落的玩具、哭泣不止的孩子,心中涌起一阵深深的懊悔和自责。滚烫的泪水不受控制地顺着她的脸颊滑落,滴落在手背上,留下一道道温热的痕迹。她的嘴唇微微颤抖,喃喃自语着:“我这是怎么了?为什么又失控了?明明答应自己要控制情绪的……”她不停地用手抓着自己的头发,仿佛这样就能把内心的痛苦和自责一并揪出来。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类似的场景却如同噩梦般反复上演。每次失控后,董女士都会陷入深深的痛苦和自责之中,无法自拔。深夜,万籁俱寂,整个世界都沉浸在一片宁静之中,而董女士却躺在床上,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她的脑海中不断浮现出自己对孩子发火的种种场景,那些狰狞的面容、愤怒的吼声以及孩子惊恐的眼神,像一把把利刃,无情地刺痛着她的心。她翻来覆去,床单被揉得皱巴巴的,像一团乱麻;枕头也被泪水浸湿了一大片,冰冷而潮湿。她望着窗外漆黑的夜空,远处的路灯散发着昏黄而孤寂的光,偶尔有车辆驶过,发出低沉的轰鸣声,打破夜的宁静,却更增添了她内心的孤独和无助。
直到有一天,闺蜜打来电话,邀请她参加一个家长交流活动。起初,董女士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她觉得自己在其他家长面前抬不起头来,害怕被别人知道自己是一个如此暴躁、无法控制情绪的妈妈。但闺蜜在电话那头再三劝说,告诉她也许能在活动中学到一些有效的方法,从而改变目前的糟糕状况。在闺蜜的软磨硬泡下,董女士最终勉强答应了。
活动当天,董女士早早地来到了现场。宽敞明亮的会议室里已经坐满了家长,大家有的三五成群地围坐在一起,低声交谈着育儿过程中的心得体会;有的则独自坐在角落里,静静地翻阅着手中的资料,神情专注。董女士找了个最偏僻的角落坐下,眼神游离不定,像一只受惊的小鹿,时刻警惕着周围的一切。她的双手不自觉地绞在一起,手指因为用力而泛白,显示出她内心的紧张和不安。她时不时地偷偷环顾四周,观察着其他家长的表情和举止。周围的家长们有的面带微笑,眼神中透露出自信和从容,轻松地交流着育儿经验,笑声不时在空气中回荡;有的则眉头紧锁,一脸愁容,似乎也在为孩子的各种问题而烦恼不已。董女士注意到一位妈妈正温柔地给旁边的孩子整理衣领,动作轻柔而细腻,孩子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眼神中充满了对妈妈的依赖和信任。这温馨的一幕让董女士心中一阵刺痛,不由自主地想起自己和建豪之间日益紧张的关系,心中满是苦涩和无奈。她又看到旁边一位爸爸正在给孩子讲解一本绘本,爸爸的声音温和而富有感染力,孩子听得津津有味,眼神中闪烁着好奇和求知欲的光芒。这场景让董女士不禁反思自己,是不是因为自己的坏脾气,忽略了对建豪的陪伴和教育,错过了太多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美好瞬间。
这时,一位资深的教育专家迈着沉稳的步伐走上讲台。专家身着一身整洁得体的西装,面带微笑,眼神中透露出睿智和亲和力。他的声音温和而有力,通过麦克风传遍了会议室的每一个角落:“各位家长,我们要明白,情绪本身是没有对错可言的,它其实是一个信号,提醒我们有需要关注和处理的部分。情绪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由我们对事物的看法引起的。所以,想要改变情绪,就要从改变对事件的认知入手。当我们换一种角度去看待问题,情绪可能就会截然不同。”专家的声音在会议室里回荡,董女士听得格外认真,眼睛紧紧盯着专家,生怕错过任何一个字。她感觉这些话仿佛是专门为她量身定制的,像一道明亮而温暖的光照进了她黑暗的内心世界,让她看到了一丝改变的希望。专家一边讲解,一边在黑板上写下关键词,字迹工整而有力。他还不时地举一些生动鲜活的例子,让那些抽象的理论变得通俗易懂。专家提到了一个案例,一位家长因为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而大发雷霆,但后来通过深入了解孩子在考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付出的努力,改变了自己对这件事情的看法,情绪也随之发生了转变,最终和孩子的关系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专家在讲解过程中,还展示了一些精心制作的图表和详细的数据,深入浅出地说明了情绪管理对家庭和谐以及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性。董女士看得入了神,心中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努力做出改变,重新找回那个温柔、耐心的自己,给孩子一个充满爱和温暖的成长环境。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