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理完后,董女士和建豪一起将餐桌重新擦拭干净,把碗筷摆放整齐。看着恢复整洁的餐桌,董女士感慨万千。她一边收拾,一边陷入了深深的回忆。她想起专家说的另一句话:“父母对孩子的情绪是一种投射,可以思考一下把孩子当成了谁?那个对象就是情绪的引子。”她的思绪飘回到自己的童年时代,那时父母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几乎到了苛刻的程度。一旦自己犯错,哪怕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错误,都会遭到父母严厉的斥责。
有一次,她在学校参加绘画比赛,为了这次比赛,她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精心准备了很久。比赛那天,她满怀信心地发挥出了自己的最佳水平。然而,最终比赛结果出来,她没有获得第一名。当她满心失落、带着画作回到家,满心期待能得到父母的安慰时,父亲却满脸嫌弃,冷冷地骂她没出息,说这点小事都做不好,还质问她到底有没有用心。父亲当时坐在客厅的沙发上,表情严肃得如同法官宣判犯人,眼神中没有一丝温情,只有无尽的失望和责备。那些伤人的话语像一把把锋利的剑,直直地刺进她幼小的心灵,让她的内心充满了自卑和恐惧。
还有一次,她在学校和同学闹了矛盾,心里委屈极了。放学回到家,她鼓起勇气向母亲倾诉,希望能从母亲那里得到一些安慰和支持。可是母亲连头都没有抬,一边忙着手里的家务,一边不耐烦地指责她不懂事,说她应该自己处理好这些小事,不要总是给家里添麻烦。当时母亲冷漠的语气和敷衍的态度,让她觉得自己仿佛是一个多余的人,内心充满了孤独和无助。这些童年的经历,像一道道深深的伤疤,刻在了她的记忆深处。在不知不觉中,她把自己曾经遭受的痛苦和不满,都投射到了建豪身上。每当看到建豪犯错,就好像看到了当年那个不被认可、备受指责的自己,于是那些压抑已久的负面情绪便如决堤的洪水般爆发出来。
从那以后,董女士像是找到了打开情绪枷锁的钥匙,她开始积极主动地做出改变。她购买了许多关于情绪管理和亲子教育的书籍,一有空就认真研读。那些书籍的书页在她的指尖翻动,一行行文字仿佛是指引她走出黑暗的灯塔。她还报名参加了线上的情绪管理课程,跟随专业老师学习各种实用的技巧和方法。在课程中,她认真做笔记,积极参与讨论,和其他学员分享自己的经历和困惑,从别人的经验中汲取力量。
每当怒火涌起的瞬间,她就会立刻闭上眼睛,做几次深呼吸,让空气缓缓地进入和离开身体,感受气息的流动,使自己的身心逐渐平静下来。同时,她会在心里默默地从 1 数到 10,这个简单的动作就像一个神奇的咒语,帮助她在冲动和理智之间筑起一道坚固的防线。她努力尝试站在建豪的角度去看待问题,设身处地地体会他的感受和想法。她会想,如果自己是建豪,在那种情况下会有什么样的需求和心情。
为了更好地监督自己,她专门准备了一个笔记本,用来记录自己的情绪波动情况。每一次情绪起伏,她都会详细地记录下来事情的起因、经过和自己当时的感受,以及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应对。通过回顾这些记录,她能够更加清晰地看到自己情绪变化的规律,总结经验教训,不断调整自己的应对方式。
有一次,建豪在客厅里大声播放动画片,震耳欲聋的声音让正在书房工作的董女士无法集中精力。要是在以前,她肯定会立刻冲出去,对着建豪大发雷霆。但这次,她深吸一口气,放下手中的工作,起身走到客厅。她轻轻地拍了拍建豪的肩膀,微笑着说:“宝贝,妈妈现在要工作,动画片的声音有点大,会影响到妈妈哦。你能不能把声音调小一点呀?”
建豪正看得入迷,被妈妈突然打断,脸上露出一丝不情愿,抬头看着妈妈,眨了眨眼睛说:“妈妈,我正看到精彩的地方呢,再看一会儿好不好?”
董女士耐心地蹲下来,和建豪平视,温柔地说:“宝贝,妈妈理解你看得正开心,但是妈妈的工作也很重要呀。如果妈妈不能专心工作,就没办法把事情做好啦。你把声音调小一点,等妈妈做完工作,就陪你一起看,好不好呀?我们还可以一起讨论剧情,说不定会更有趣呢。”
建豪想了想,觉得妈妈说得有道理,虽然还是有点舍不得,但还是点点头说:“好吧,妈妈。”然后很听话地拿起遥控器,把声音调小了。
董女士摸了摸建豪的头,感激地说:“谢谢你,宝贝,你真是个懂事的好孩子。妈妈很快就做完工作啦。”说完,她回到书房,继续工作。这一次,她没有因为建豪的行为而生气,工作也得以顺利进行。
慢慢地,董女士发脾气的次数越来越少,和建豪的关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天放学,建豪像一只欢快的小鸟,一蹦一跳地冲进家门,还没来得及换鞋,就兴奋地大喊:“妈妈,我今天在学校交新朋友啦!他叫小刚,我们课间一起玩捉迷藏,可好玩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